當我們觀察在陰影下生長的植物,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它們的葉子往往比在陽光充足處的葉子更狹長,葉緣也比較不規則,整體看起來細長、軟弱,似乎在「伸手」向光源靠近。這是典型的陰影趨避反應(shade avoidance response),但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背後的生物學原因,最近有了更清楚的答案!
植物細胞的形狀,受到微管(microtubules)這種細胞骨架的排列方向影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當微管橫向排列(橫著圍繞細胞)時,能夠促進細胞縱向伸長,讓細胞變得細長。相反的,當微管縱向排列(沿著細胞長軸方向排列)會促進細胞橫向擴張,讓細胞變得寬胖。
也就是說,微管就像桶箍,把細胞給箍住,讓細胞只能往一個方向擴張,細胞就拉長或變胖了。
既然如此,那就是說當植物進行陰影趨避反應時,微管應該是橫向排列的囉!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光敏素B如何影響微管排列?
最新的研究發現(Cho & Choi, 2025),光敏素B能夠抑制一群叫做PIFs(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的轉錄因子,這些PIFs在黑暗中才有活性,會啟動一組叫做LNG (不是天然氣,是LONGIFOLIA的簡寫) 的基因表現。LNGs 是與微管有關的蛋白質,它們會促進微管的橫向排列。
也就是說:
黑暗(或紅光不足)→ PIFs活躍 → LNGs表現量上升 → 微管橫向排列多 → 細胞縱向拉長 → 葉子變窄變長。
有光(紅光充足)→ phyB活化 → 抑制PIFs → 抑制LNGs → 微管改為縱向排列 → 細胞橫向擴張 → 葉子變得寬大。
簡單來說,就是:光敏素B關掉了「拉長葉子」的開關,讓葉子變得更寬、更像陽光充足的葉子。
研究團隊發現,缺少LNG的lng 突變株 (lngQ) 會減少縱向伸長,LNG1 高度表現則會增加縱向伸長。
這個發現解釋了:為什麼植物在光線不足時,葉子和子葉會變得又窄又長,而在充足光照下,葉片則會展開成較寬、接近圓形的形狀。它告訴我們,植物並不是隨便「亂長」,而是透過光敏素B—PIF—LNG—微管這一套精密的調控系統,根據環境條件主動調整自己的形態。
總而言之,葉片的寬窄並不是天生注定,而是植物根據光環境「智慧選擇」的結果。當光線不足時,植物會啟動避陰反應,增加PIF和LNGs活性,讓微管橫向排列、葉片變長。當光線充足時,光敏素B出面「關掉」這條路徑,讓微管縱向排列、葉片變寬。這個從分子到細胞,再到整片葉子的層次連結,讓我們對植物形態調控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不過,研究團隊只知道LNG可以影響微管排列,但究竟LNGs 如何精確控制微管排列?是否還有其他蛋白質或路徑參與調控?這部分還不清楚。
另外,phyB 調控子葉極性擴張的機制與真葉(true leaves)是否有不同之處?
除了光敏素與 PIF-LNG 軸線外,其他光反應調控因子(如 COP1, HY5, BR 信號等)是否也擔任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Cho, S., & Choi, G. (2025). Phytochrome B regulates cortical microtubule arrangement to control cotyledon polar expansion by repressing LONGIFOLIAs. Plant Physiology, 198(1), kiaf162. 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f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