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般我們研究光線如何影響植物生長,大概都是關注光線的強度、日照週期、光波組成等,比較少關注所謂的「暮光」(twilight)。


科學上的暮光,指得是太陽要升起之前(dawn)與太陽剛落下(dusk)這兩段時間。這兩段時間,光線會由弱變強或由強變弱。


除了光線的強弱變化之外,由於陽光必須穿透更多的大氣層,所以光線的組成也會發生變化,包括藍光、紅光、橙光以及紅外光的比例都會增加,而紫外光則會迅速減少。


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的不同區域,並不都有相同的暮光長度!赤道附近的暮光時間大約是15分鐘,而北緯59度區域的暮光時間可以達到90分鐘。


既然不同區域的暮光長度變化如此之大,研究團隊想知道,暮光長度對植物是否會產生什麼影響?


他們選用了最受歡迎的模式植物「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來測試,以LED燈提供阿拉伯芥不同長度的暮光(0、15、30、60、90分鐘,相同的早晨與黃昏暮光時間)。由於一些文獻中提到,紅外光對於模擬自然條件的開花很重要,所以他們給每個實驗組都提供了紅外光,讓紅外光與紅光的比例為1。


結果他們發現,30-60分鐘的暮光長度可以促進植物生長,使植物葉片面積增加34%、重量增加16%。但是更長的暮光對植物就沒有促進生長的效果了。


另外,阿拉伯芥隨著暮光長度變長,開花時間延後了。而且他們發現,讓暮光長度變長對延後植物開花的效果,比光週期變化的效果更強。


到底是什麼基因負責感應暮光的長度呢?研究團隊測試了一些缺少時鐘基因的植物後發現,有兩個時鐘基因LHYCCA1對感應暮光長度非常重要。缺少這兩個基因的阿拉伯芥,對暮光長度變化幾乎是無動於衷。


由於感應光線也需要光受器,研究團隊就測試了許多缺少光受器的植物。結果發現,光敏素E(PHYE)對於感應暮光最重要,其次是光敏素D。另外,光敏素B與隱花色素2(CRY2)則會影響暮光導致的開花時間延後。而光敏素A則對暮光沒有任何影響。


總而言之,這個研究讓我們理解到,不只是光的亮度、波長組成、光週期長度,每天早晚的暮光長度對植物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不過,我覺得有一件事情要注意的,阿拉伯芥本身是溫帶的雜草,這是否意味著它本來就比較喜歡長一點的暮光呢?如果用熱帶的植物來做相同的實驗,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這就有待科學家來測試了。

參考文獻:


Mehta, D., Scandola, S., Kennedy, C., Lummer, C., Rodriguez Gallo, M. C., Grubb, L. E., Tan, M., Scarpella, E., & Uhrig, R. G. (2024). Twilight length alters growth and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sis via LHY/CCA1. Science Advances, 10(26), eadl3199.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l319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6/29
暮光!!!科學家好會想哦!會留意到那麼"不起眼"的時段,但卻發現"超起眼"的植物生理機制!感謝老師分享,這篇超有趣的!😍
葉綠舒-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6/30
❦ 莊小昕 我也覺得超有趣!之前關於暮光的研究其實非常少。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1會員
605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我不知道臺灣是不是濫用與誤用智力測驗以及智商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我的確發現這兩個詞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出現。 而且,這兩個詞的出現常伴隨著明顯的歧視。例如,「沒有通過智力測驗」、「智商太低」或者是「小腦袋」。 因此,我去做了一點功課。
Thumbnail
2025/04/28
我不知道臺灣是不是濫用與誤用智力測驗以及智商最嚴重的國家,但是我的確發現這兩個詞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出現。 而且,這兩個詞的出現常伴隨著明顯的歧視。例如,「沒有通過智力測驗」、「智商太低」或者是「小腦袋」。 因此,我去做了一點功課。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