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Strategy 系列
為什麼有些產品賣得出去卻賺不到錢?為什麼有些品牌一出手,客單價、毛利、留存率全部在線?差別就在於:價值主張和商業模式有沒有對上頻率。本篇帶你拆解「黃金交集」怎麼找。
很多創業者,敗在「產品賣得出去,卻賺不到錢」
初創公司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 成交了、成長了、數據漂亮 → 但現金流很差,利潤低到撐不住。
原因通常不是產品不好、行銷不好,而是價值主張與商業模式不匹配:
- 用 premium 的定位,賣低價 → 客群錯位,做不出毛利。
- 用重服務的人力密集模式,卻收一次性低價 → 長期虧損。
- 做高頻低單價產品,卻設計成低頻高單價收費 → 留存差、回購差。
價值主張 ≠ 商業模式設計,兩者必須同步考慮。
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如何應用?
很多人聽過 Business Model Canvas,但實際操作過的卻不多。
這張畫布有九大塊,這裡抓最關鍵的四塊來談「價值主張 X 商業模式」:
- Value Proposition(價值主張) → 你提供什麼價值?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 Customer Segments(目標客群) → 你的用戶是誰?為什麼選你?
- Revenue Streams(營收來源) → 他們為什麼付錢?付什麼?用什麼邏輯收?
- Cost Structure(成本結構) → 你提供這個價值,要付出哪些成本?可不可持續?
如何設計「價值傳遞機制」 → 如何變現?怎麼持續?
先問自己:用戶為什麼會付錢?
- 為了體驗?
- 為了解決痛點?
- 為了時間節省?
- 為了情緒價值?(如奢侈品)
→ 這直接影響你該採用什麼收費機制:一次性?訂閱?增值服務?分層?
再問自己:這個價值如何「持續性」交付?
- 是一次性交付(課程、硬體)
- 還是需要持續維護(SaaS、內容訂閱)
- 或是具備社群 / 生態系效應(高留存)
很多模式敗在:商業設計沒有考慮到交付週期與成本結構 → 越賣越虧。
對應設計營收邏輯

如何避免「產品賣得出去,但賺不到錢」的陷阱?
精算 LTV / CAC(客戶終生價值 / 獲客成本)
- 銷量成長≠商業健康
- 如果 CAC 太高、LTV 太低 → 撐不到規模化
看毛利結構,不只看營收
- 很多初創追求 GMV / 營收 → 但利潤為負 → 燒錢換增長
- 長期必須優化 Gross Margin,否則「有訂單沒現金」
設計出「正向循環」的價值交付路徑
- 用戶用了 → 感知到價值 → 願意留存 / 升級 / 推薦 → 自帶成長飛輪
如果產品體驗和商業模式割裂(ex. 用戶覺得價值高卻沒升級誘因、或升級方案打破使用流暢感),就很難跑出正向循環。
結語
「黃金交集」的關鍵只有一句:商業模式設計,不能只從收費端出發,要從價值交付端反推回來設計。
你解決什麼問題?→ 怎麼交付?→ 用戶為什麼付費?→ 這套交付是否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