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也是分析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前面的討論談到層次時,講的大多是隨著田野資料的累積,了解越來越深入。例如剛開始到一地時,(至少在台灣)常見的情況是大家都展現待客之道。但這個待客之道其實表示你大概只看的到在地人想給你看的一面。隨著互動的持續,慢慢的磨去客人身份,變成「常來的人」、「某種程度有點算自己人」的關係時,自然會見到更多層次的資訊。這裡主要則是「往上」看,也可以分層次來看。這個部分我發現以投資股票作為譬喻就比較好理解了。盡管我對股票市場的認識有限,這裡的譬喻可能有誤,但這裡不是投資建議,主要的目的是要解釋社會中的層次,因此我想這種粗糙的理解應該勉強堪用,若有錯誤還請指正。
我們有各種理由去買進或賣出股票,這些理由分據各個層次。我們可能從一家公司的財報來分析,或是該公司最近的動態,覺得未來該公司飛黃騰達,因此買進。但到了股票市場,我們也可能從技術分析來看這家公司的交易情況,依各種指標進行操作。有些人主要追著大戶操作,因此看的是類股輪動的情況,有時,大戶熱錢湧入某產業,一些體質普普的股票也跟著漲。再往上看,一般情況下,個股的表顯還是受到大盤的影響,今天大盤大漲,資金不斷進入,那某個股可能也會有相應的好表現。再往上看還有國際局勢等全面性的消息,例如川普的關稅,或是台海局勢的緊張。於是某公司的股價就在各層次的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
當然,「個股-產業-大盤-國際」這些是為了分析的方便而建立的層次,我個人認為在現實情況中,這些「層次」可能看成「影響力的大小」會貼近點。但這一來是我的猜測,二來真的這樣去研究會變得相當混亂,因此為了操作方便,還是用層次來理解。
社會也是有這層次的。最常見的方案便是個人-組織-社會國家-全球。具體的來看,如果你是因為長照政策而進入社區進行研究,那顯然國家政策成了你盡田野的理由、也構成了你田野的主題,或者說是脈絡。長照政策-社區據點-社區長輩,大致上用這樣的層次觀來理解你的田野經驗。
但是這裡要注意的是,每個層次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加總或者互推。如前段,「因為國家推動長照,所以這個社區成立的關懷據點」應該相當合理,但反過來說「某社區高齡獨居長者多,所以國家推動長照政策」便需要比較多的證據來說明了。又譬如,看到小明唸了A科系,政府又大力推廣該科系,那似乎也不太能直接說小明就是受到政府的感召所以唸了A科系。其實可能小明本來就想唸了,跟有沒有政府推廣沒啥關係。於是又需要更多的資料來了解彼此間的關係。
總的來說,層次的概念放在腦子裡進田野,可以讓我們注意一下日常互動有沒有受到其他層次的影響、去討論這影響是怎麼形成的。有助於分析,但也要注意層次之間不能簡單的互推。
(以上觀點有點類似統計學講的生態謬誤(Ecological fallacy))

Gemini。請幫我畫張圖:分析時要注意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