読感|《品味,從知識開始》品味並非天生,只要學習人人都能擁有

Chiao-avatar-img
發佈於読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原本很期待的一本書,但翻開後才發現根本看不下去, 可能是排版、翻譯或是內容與預期不符, 總之能把一本書閱讀完畢很仰賴「書緣」對吧? 跟找另一伴很看「臉緣」有異曲同工之妙(笑)


工作上也很容易遇到那種「請你不要浪費我時間」的人吧?,書也是一樣的。

然而在我遇到水野學さん的《品味,從知識開始》(センスは知識から始まる)後,少見地覺得原來重點不須要長篇大論,清楚表達重點不須要太多文字,能夠精鍊表達意思、適度輔以舉例說明,都是水野學さん在書中表達「精準度」的重要性的一種實踐。

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在多練習寫作上達成這種簡明扼要的精準度,所以不能再廢話了,要趕快來寫下自己對這本書的想法(笑)


品味是什麼呢?

我們最常想到的就是一個人的穿衣品味,穿衣品味好代表穿起來很好看,撇除外型優劣,明明同一件衣服穿在不同人身上卻是不一樣的感覺,有時我們很難說出確切的原因;然而什麼又叫做很有經營品味呢? 獲利很高的企業就是很有經營品味嗎? 如果是依靠剝削員工或壓榨客戶來獲取高利潤呢? 所謂的品味很難有單一標準來評判,也因此是一種難以用數字量化的現象。

最終,作者指出「有品味」是指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



學習品味為什麼要從知識開始呢?

作者表達品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能力,但就跟運動一樣,實際執行成績仰賴平常的訓練,花多少功夫去培養品味、能否運用自如,這其中的差異就決定了品味的好壞,因此只要有心學習,人人都能夠培養好的品味,而養出好品味則要從累積知識開始。

1.了解什麼是「普通」

在看過眾多案例後才能了解什麼是「普通」,「普通」是一把尺,它能幫助你衡量好壞,也因此你才能決定你想做出一個比普通好一點、還是比普通好很多的東西。

因此累積「每個人都看過的東西」的知識才是重要的第一步。

除了要具體製作出什麼,知識富達的人在人際關係溝通上,也能領會對方專業與領域、參照自己認知的普通、巧妙地與對方同調,能夠做到配合對方節奏與認知程度來調整自己的頻率,除了能更仔細去聆聽對方所言,我認為也能做到在同頻率上清楚傳遞訊息的效果,同時對方在認知你們在同個頻率上後、也會更願意投入這場討論。 

2.能對未來進行預測

我們總認為某些商業大佬很有商業眼光及識人之明,這肯定不是瞎猜或是通靈而來,這是經過商場多年打滾,從過去經驗中懂得如何觀察個人特質並適才適用後的一種能力吧;有點像談戀愛,交往經驗多了,就能知道現在的約會對象出現哪種小舉動時、代表未來的他將會有更嚴重的行為,你已經能預測你們交往後的結果,自然就能知道眼前的他是否為你該繼續花心力相處的對象。

所謂的直覺其實都跟知識累積有關。

3.提升行銷精準度

以前我的某個曖昧對象曾經稱讚我是個「好人」,當下的我只覺得說不上來的哪裡怪,雖然是稱讚但也稱不上感到開心,直到我讀到這本書中提到的「精準度」我才明白當時心中糾結的點是什麼;原來我希望對方明確說出喜歡我的什麼地方,因為我很體貼細心、開朗、還是幽默風趣呢? 僅是用一個籠統的正面單字套在我身上,絲毫感受不到一個「專屬的客製稱讚」的浪漫。

這在行銷來說也是一樣的,沒有精準度的行銷就不能準確打到目標客群的心,累積知識的好處是能從各個角度反覆驗證行銷提案、讓品質跟精準度有所提升,意即:

行銷的品質,來自基礎知識的優異性及豐富度,由此能做出差異化。

4.理解創新實質為過去的延伸

現在所使用的市內電話是由美國人貝爾在1976年所發明,試想一下當時如果要賣一台智慧型手機給一般民眾,會有多少人想買呢? 尚未經歷bb call、隨身聽等行動裝置的發明,加上網路的使用率普及,1976年的人肯定不認為智慧型手機有什麼好處。

因此作者提出創新必須含有對「過去的敬意」,某種程度必須是已知事物的延伸,但加上開創性的差異,就是所謂「應該存在,但卻不存在的東西」,市場才會有接納的意願、而不會有突如其來斷層的使用意願。

與既有思考模式相差太遠的創新,容易變成「自我滿足的創意」。


要如何訓練培養品味呢?

1.解析經典案例

2.了解時下流行,雜誌是個不錯的方法

3.找出共同點或固定的規則,透過分析解讀精鍊出自己的知識

記得,必須拋開先入為主的想法,蒐集客觀資訊。而旅行就是一種學習,是培養感受能力最棒的方法!


探討現今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在另一本水野學與山口周對話整理的《價值,從視野開始》提到,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程度,世界發展趨勢就會從「文明」回歸到「文化」、迎來「品味的時代」,並在等待下一次的重大技術突破後再次回歸到「文明」,歷史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

由於技術的改良有其極限,只要製造出便宜高性能的產品就會大賣,這樣的想法讓日本在戰後開始崇尚製造,對製造擁有過度的自信(很符合以前MBA上課總是聽到Kaizen制度呢),因此在邁向「文化」的現在,製造的商品沒有辦法滿足新的需求,反觀美國由Steve Jobs領導的Apple就是一間展現品味的公司,這個舉例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

日本現在欠缺的是「想要『徹底』滿足消費者」的品味。

加上日本目前過度仰賴市場調查為主的行銷策略,這會造成兩種結果:

1.容易選出標新立異的東西-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盲目選擇離現實結果偏離最大的選項。

2.經常抹煞新的可能性

而且只仰賴調查,就不會自行思考什麼是真正好的想要的;以調查結果做決定,會讓責任變得曖昧不明。


以上只是我根據自己最有共鳴的內容,用一個架構整理出自己的想法,書中還有好多精彩的案例說明,很推薦大家花點時間親自閱讀這本不太厚、但整本都是重點的書 :)

以下放一些書中喜歡的句子:

新奇的暢銷計畫只有2%,其中9成是因為企業的持續努力而暢銷,這樣看來創意或靈感似乎沒有那麼重要。
『技術與品味、功能與裝飾、未來與過去, 人們似乎總在這相對應的時代間來來去去。 』
『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企業的美學與品味可以反應出企業的價值』
『對於老東西的懷念、在古老事物中獲得的美感體驗,正是為了抵抗新事物所帶動的、不斷朝向未來前進的力量』
『以知識作為附加價值,提供給消費者』
『在現代社會中,品味是一種禮儀』
『品味來自知識的累積。知識像紙張,品味像畫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iao-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24
avatar-img
Ciao Chiao's talk 巧悄說
3會員
15內容數
嗨,我是巧! 這裡只是想記錄不同時期的自己有什麼樣的想法跟經歷, 希望有天回看,能看出一些一路走過的思想路徑。 大概會針對書籍、影視及旅行,分享一些想法, 如果剛好對路過的你有點幫助,也歡迎與我交流 :) 書籍跟影視只會記錄對我來說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 如果想要完整感受作者思想,還是建議親自閱讀跟觀看!
2025/02/18
將簡略說明從人為什麼會上癮、成癮帶來的後果到戒癮的可能方式,簡略地整理自己對於本書最有感覺的內容。
Thumbnail
2025/02/18
將簡略說明從人為什麼會上癮、成癮帶來的後果到戒癮的可能方式,簡略地整理自己對於本書最有感覺的內容。
Thumbnail
2024/09/08
是否曾經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 沒有更多時間賺錢、也沒有更多時間玩樂、一天總是不知不覺就過了,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什麼都沒做,因此開始檢視自己的時間管理哪裡出了問題? 本書將告訴你時間是什麼、時間管理對我們的影響以及我們面對時間該有的合適態度。
Thumbnail
2024/09/08
是否曾經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 沒有更多時間賺錢、也沒有更多時間玩樂、一天總是不知不覺就過了,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又好像什麼都沒做,因此開始檢視自己的時間管理哪裡出了問題? 本書將告訴你時間是什麼、時間管理對我們的影響以及我們面對時間該有的合適態度。
Thumbnail
2024/08/21
疫情解封後,因為便利的服務、精緻的體驗,及可以用更實惠價格購買高品質商品,對台灣人而言出國首選大多是日本,但對日本人來說又如何呢? 他們也受惠了嗎? 過去心中憧憬的國家現在依然幸福嗎?
Thumbnail
2024/08/21
疫情解封後,因為便利的服務、精緻的體驗,及可以用更實惠價格購買高品質商品,對台灣人而言出國首選大多是日本,但對日本人來說又如何呢? 他們也受惠了嗎? 過去心中憧憬的國家現在依然幸福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培養品味,從認識何謂普通到預測未來,從預測未來到提高行銷精準度。最後也評論了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培養品味,從認識何謂普通到預測未來,從預測未來到提高行銷精準度。最後也評論了日本品牌失敗的原因。
Thumbnail
逛書店時不經意看到一本書,拿起來看卻發現看不下去,默默地把書放回去。這時候的你在想什麼呢?是覺得自己知識濃度不夠?還是覺得作者深度不夠? 我們或許都有吃高檔料理,但覺得不怎麼好吃的時候吧!價位高不等於保證好吃,因為口味是「因人而異」的。這正如書籍一樣,頻率不對,食之無味;口味不合,難以契合。書
Thumbnail
逛書店時不經意看到一本書,拿起來看卻發現看不下去,默默地把書放回去。這時候的你在想什麼呢?是覺得自己知識濃度不夠?還是覺得作者深度不夠? 我們或許都有吃高檔料理,但覺得不怎麼好吃的時候吧!價位高不等於保證好吃,因為口味是「因人而異」的。這正如書籍一樣,頻率不對,食之無味;口味不合,難以契合。書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Thumbnail
各種精簡過的懶人包影音或文章,已經被精心設計,當你需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得出「結論」時,可以直接使用它們,這也是現今將知識分子的觀點包裝成商機如此活躍的原因。本書探討作者對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及看法,指出大部分的人的閱讀程度其實只有小學畢業,若缺乏正確閱讀的認知及技巧,是難以體驗閱讀樂趣的。
Thumbnail
各種精簡過的懶人包影音或文章,已經被精心設計,當你需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得出「結論」時,可以直接使用它們,這也是現今將知識分子的觀點包裝成商機如此活躍的原因。本書探討作者對如何正確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及看法,指出大部分的人的閱讀程度其實只有小學畢業,若缺乏正確閱讀的認知及技巧,是難以體驗閱讀樂趣的。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Thumbnail
#週日AMA 網友 Huang Jyun-Lin 發問: 󠀠 "" 󠀠 每次有人分享看書的訣竅,都說:「不要看完整本書」、「挑選有興趣的部分看」。但只要我嘗試這樣做,都會很不舒服: 󠀠 擔心會不會有什麼更深刻的知識我沒吸收、 可能漏掉作者想傳達的地方? 以及,沒看完整本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