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了一定量的田野筆記之後,這裡可以談一下分析的部分。
實際上通常是邊紀錄邊分析的,隨著分析的一些想法,再到田野中去對照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需要修正或推翻。而分析也隨著成果的需求有所不同。例如,如果你想了解某社區或社群的世界觀,呈現的方式可以一個一個概念慢慢列出來,但也可以透過挑選一個「能展現出整個世界觀的事件」,將之仔細描述以呈現這個世界觀(我個人覺得最經典的例子便是峇里島的「鬥雞」),再進一步當然可以用這個世界觀來與既有的理論對話。又或者你研究的結果主要是要討論某理論的正確性,那有可能你都用理論的概念與架構來套田野的經驗,看看哪裡有問題;又或者你同樣的把現場的狀況呈現出來,然後討論這個與理論的預測正確的有哪些、又有哪些不太契合。不過總的來說,田野資料還是需要透過一些彙整精簡,讓這些呈現或比較得以實現。
以前篇排隊領衛生紙作為具體例子。假設我想知道的是,台灣人排隊領東西到底有哪些原則?那這筆記裡面至少我們可以找出幾個原則:
1.依照官方規定的方案來排隊
2.有認識工作人員可以例外,工作人員直接幫你領
3.身心狀況不佳的人,可以請認識的人幫忙排隊
4.工作人員導引錯誤導致排錯隊,到位置後同樣請工作人員來處理即可
以上幾個原則當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同樣存在當時現場。
那接著下去的工作,便是參與各種排隊,紀錄排隊當下的各種情況,而且最好多紀錄不照規方規定方案排隊的情況,並且紀錄結果如何。例如某人真的遇到認識的工作人員,那是否有獲得直接接案辦理的優待?
再者,各種排隊的理由也是需要紀錄供後續對照。例如排衛生紙跟排演唱會門票應該有所差異,發生上述各種邏輯混搭時,大家的反應可能也不同。
持續這樣進行,慢慢的便可以得到比較細緻的心得。

copilot。幫我畫張圖:分析民眾排隊時的邏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