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接觸了一些工作坊、課程等等的活動,學到了一個新的詞彙「重啟新生活」,過去對於這個詞彙,是能夠看懂字面上的意思,但實際上卻充滿著問號,為什麼生活需要重啟?生活不是正在持續的進行嗎?
像一種默默的承諾
接觸這些種種的起始點是因為 Cassie,在她的社團裡從每日打卡開始,回顧當時有種繳作業的心態,讓自己堅持每天需要寫一個「打卡」的作業,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跟上班族的生活一樣,每天八點到公司插下打卡表,看著打卡鐘印出的數字,在回到座位上幫自己開機,忙著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工作內容,又或者是很愜意的吃著早餐,等到時間的最後一課才趕著執行工作任務。
原來我也需要開機
在這樣的運轉之下,有重新啟動自己的生活嗎?我認為這是對於現在的積累,如果沒有這段看似荒唐的打卡行動不會知道自己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為自己重新開機,看見3C產品的反應不如預期時,都能夠為3C重新啟動,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重新啟動呢?
看見自己,從感受開始
透過Cassie的介紹接觸到了人類圖,認識了Karen Curry Parker(以下簡稱K.C.P) ,嘗試了她所設計的『 21 天重啟新生活挑戰』、『根部中心 7 天挑戰』等等,重新認識了 感受、覺知、覺察、思考 ,因為這個緣故也開始了人類圖方面的學習。在K.C.P設計的挑戰中,第一次的打卡差別在於,更多於自身的感受上,感受自己是擁有內在、外在、情緒、環境等等,現在回想起來,喜歡人類圖是因為它帶給我很多的思考跟覺察。
鏡子前,沒有地方可以躲
接下來,在Cassie的課程作業中知道了露易絲‧賀 Louise L. Hay《鏡子練習:21天創造生命的奇蹟》,這次我自動自發的透過閱讀書籍加讓自我的練習,啟動了作者所說的創造生命的奇蹟,也是因為這次的練習被課程Cassie及課程同學發現,Evonne的進步是非常顯著的,更敢於表達自我與體驗嘗試,對於我自己而言,我覺得是更加的信任自己所表達的一切,對於言語中的情緒也不再閃躲,讓自己接納自己的一切與感受。
空虛時,該怎麼重啟?
近期又再次回到認識Cassie之前的迷茫感,這段期間用很多的課程學習、打卡練習等等塞滿生活,這段期間突如其來的感受到自己空虛了,再次的思考著,能如何為自己重新開機呢?在Cassie的建議下開始了哈爾‧埃爾羅德《The Miracle Morning上班前的關鍵1小時》中的S.A.V.E.R.S習慣,在這個打卡中更像是結合之前的學習,更知道能個怎麼推進自己、為何要推進自己,不是為了打卡而是為了有意識的去完成這個習慣,在S.A.V.E.R.S中更輕盈的去完成這六件事,雖然多數時候只完成3件事,也不會像最一開始的每日打卡練習中,因為某些完美主義或是拖延症等等而自責。
白天與黑夜之間
很感謝身邊一直有社群與朋友的支持,前進的路或許有些顛頗,也會遇上白天與黑夜,如何好好的照顧好自己、給予自己支持的力量。

一次又一次的重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