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在的夢想輕輕叩門,我終於願意放慢腳步,停下往日日常奔波的腳本,為我的心靈展開嶄新篇章。我聆聽那來自深處的低語,那不是喧囂的召喚,而是一種溫柔的渴望,像是晨曦穿過窗簾的微光,不催促,只是默默提醒:「是時候了,妳該回來了。」
我並不知道這條創作之路會通往何方,但我深知,如果我不開始寫,將會慢慢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語言。那些被遺忘的渴望、未竟的念頭、閃爍卻未曾書寫的感動——它們不會永遠等我。我必須給予它們一個出口,讓它們不再只是在心底打轉,而能誕生於紙上、自由呼吸,成為一首可以回望的詩。
於是我坐下,打開Mayanotes,不為發表,不為誰的讚賞,只為了回到那個曾經相信「文字能照亮靈魂」的自己。我開始叩問內心:什麼是我真正熱愛的?這些答案並非外界能給予,而是我必須一點一滴從沉寂中挖掘。
去人格神:一種新的靈性探索
在這裡,我想闡述「去人格神」的概念。這並非否定一切高維存在的可能性,而是拒絕將這些存在以人類的倫理、情感或意志投射方式加以定型。
我所解構的,是那些以「他者意志」為核心的靈性依賴,例如:「神是誰?」「神想什麼?」「神要我怎麼做?」這也正是自己選擇往無人格神方向演化的原因。
每一次誠實地寫下自己感受到的片刻,我就離那個「真正的我」更近一步。這如同一次實驗,「去神性」與「去人格神」並不必然與靈性產生衝突。事實上,它們讓靈性得以從崇拜與依附中掙脫,轉而成為一種更深的存在感與對經驗的解釋力。這樣的靈性,不依賴神,也不害怕無神。它更接近「經驗」本身,而非「人為式信仰」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