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論是「輕敵」。
過去屢屢以少勝多,善用伏兵,遇計必疑的曹操,走到長江北岸簡直就是失智了。演義幫曹操降智,看起來都不算黑了他。
首先說明一下,三國演義中,曹操主要中了五計。一是蔣幹反間,二是孔明借箭,三為黃蓋苦肉,四有闞澤為說,最後是龐統的連環船,終於一發不可收拾。
這裡頭,只有黃蓋詐降是的史實,所以才要前加一段「苦肉」,後加一段「曹操識破」,但最後又被闞澤說服。來製造面對歷史之壁的劇情起伏。
不管新三國還是火鳳燎原都常常可以看到這種手法的。
至於其他?改編的幅度就比較大。
蔣幹確實按照曹操的命令,本來要去說服周瑜,但為周瑜所懾。改編的是周瑜藉機弄死蔡瑁張允。
孔明借箭,普遍認為是合肥之戰孫權探曹營的故事所改。至於連環船,倒是黃蓋的發現,真有此事,只是不知計出誰人。
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從這邊我們就先講完:曹操怎麼輸的?
其實大哥沒有輸。
根據周瑜傳的說法,曹操軍中有疫病(三國志皆持此論),所以長江一戰,曹操軍很快就退回北岸駐紮,不能打嘛。
靠杯咧,這麼多年來我終於看懂了:可能根本不是什麼傳染病。而是有許多北方士兵不知道為什麼,開始覺得頭暈,噁心,想吐,站不穩,拿不住兵器划不了槳扯不了帆……
這個病,恐怕叫做「暈船」。
北方人也會搭船的,曹操也在玄武池練過水軍的。問題在於長江的等級不一樣。這就不詳述了。事實上,三國演義的龐統,就是這麼說的,就是為此獻上連環船計的。
時操軍因不服水土,俱生嘔吐之疾,多有死者。
統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播,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
二創講得好好的,三創四創在那邊傳染病,所以看原典是很重要的啊。
說回來,為什麼講大哥沒有輸?
接下來大哥連環船了,黃蓋就燒船了。不要說曹操自軍吹的八十萬水步軍,我們看周瑜估計:「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未足畏。」
算小的,十五萬暈船的北方軍要控制新降的七萬荊州軍來打仗。
第一問,這二十三萬人都在船上嗎?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不是。所以黃蓋來幹嗎?就是燒船,物理上的燒船,戰略目標就是燒掉船隻,這麼簡單。周瑜黃蓋做的事情,本質上跟張飛斷長坂橋沒有太大差別。
還是那句:長江的等級不一樣。只要把那些船燒掉,就是我東吳軍要來便來,你曹操軍卻過不來。一旦明白了這個運輸量的問題,就不難理解,曹操撤退時為什麼下令把剩下的船也燒了。不燒就是留著給周瑜當交通船而已。
抱歉忘了,其實南朝人裴松之也表示,當時吹(東)南風真的是異數。
以上,物理層面的赤壁之敗不難懂。但打仗如果只靠物理,真的是投鞭斷流就過去了怕你咧。
接下來終於要聊聊曹操。
曹操起於兗州,先侵袁術,後伐陶謙。幾經坎坷吞併南陽、汝南、徐州等地,繼而與袁紹發起決戰。提要這樣就夠,重點是,赤壁是充滿謎團的一戰。陳某應該是有注意到的。
基本上,孫策下江東走的是歷陽,用的,不是水軍。
也就是曹操若志在江東,實應自合肥出兵更有利。但他一開始就在北方操練水軍。欸,戰船是不可能從北方拖下去的,那時候也沒有運河。
但存在即是合理:曹操不走合肥,便是因為當時他人,他的大軍,都在荊州。意思是一開始,最少在建安十三年初,曹操心中的計劃便是實際的發展:下荊州,降劉璋,征孫吳。
這是什麼等級的自我膨脹?他幾個月前才真正完成河北幽州與烏丸的平定耶。七年吞四州之後,你會自大到覺得一年內就能再吞三州?
我認為問題不在自大,而是曹操,或者他身邊的謀士,或者他所收集的情報,呈現出了「諸葛亮看見的景象」。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對,諸葛亮一個山野村夫看見曹丞相的遠景,那才叫不可思議。而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諸葛亮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但曹操這邊的智囊團的答案卻是,江東可圖。
那我想我要的目標已經出來了:這是一個跟諸葛亮有類似情報來源、思想高度,而且身在曹營心在吳的人,做出的「假規劃」。
以我個人目前所知的資訊,就會指向「張紘」。
按照陳壽的筆法跟裴松之找到的注,張紘都應該在孫策剛死,孫權繼位後返回江東了。但同樣我們也能看見,張紘跟陳琳孔融等人,依然書信不絕。那都顯示出,張紘的文章跟書法,是當代一流等級,甚至可能在建安七子之上。
而孔融給張紘的最後一封信,或許就透露出了我們需要的情報。
「聞大軍西征,足下留鎮。不有居者,誰守社稷?深固折衝,亦大勳也。無乃李廣之氣,倉髮益怒,樂一當單于,以盡餘憤乎?南北並定,世將無事,孫叔投戈,絳、灌俎豆,亦在今日,但用離析,無緣會面,為愁歎耳。道直途清,相見豈復難哉?」
孫權西征,必伐黃祖。關鍵在孔融寫了「南北並定,世將無事,孫叔投戈,絳灌俎豆,亦在今日」。孔融這個典故真是有夠難……哪天看能不能詳解,不過就算這樣看也推得出來,孔融已經知道「孫吳要投降」的事情。
後面還說到以後相見就不困難了。
漂亮,師爺給你翻譯一下,這又連回張昭張紘的赤壁了。
也就是周瑜黃蓋有一套詐降,江東二張也有一套詐降。張紘給了曹操九實一虛的情報,幫曹操擬定了「南征速攻大業」。所以曹操才如此躁進。相當關鍵的「苦肉計」演出,則是張昭在那邊贊成投降,讓曹操完全把注意力只放在周瑜身上。
你說曹操手下的謀士沒人識破嗎?賈詡就勸曹操不要打江東。
荀彧可能反而故意要幫江東。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鬼才知道,就是一個想法罷了。
接著說第二。赤壁之前,先懂江夏。赤壁之戰前,東吳跟荊州主要的「水軍」戰區是江夏郡。裡面有兩個關鍵地名,江夏城位於江北,北依山勢。夏口則在江夏的西南方約一百公里處。
嗯,其實啊,關於赤壁之戰發生在何處,也是有不同說法。
純以三國志文獻論,老實說發生在江夏跟夏口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武昌說),不過考古並不支持這個看法。
文獻的角度很好理解,畢竟孫策還活著的時候,荊吳戰爭主要發生在此處。雖然孫權周瑜成功殺死黃祖,但劉琦來接手……而赤壁開打前,劉備也在這一帶。曹操幹啥從幾百里外的赤壁渡江?
因為建安十三年,孫權軍已經打過江了。
孫策的時候,就曾經上表朝廷,表示他已大破黃祖劉表聯軍。這邊主要是把黃祖逐出夏口,然後孫策就折返,跟著上表要入京(許昌)。陳壽認為孫策就是要偷襲許昌。
原本周瑜留在那邊收拾殘局,結果孫策死訊傳來,周瑜也只好撤退。
「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巴丘則是一個連裴松之都要下來筆戰的地名,說穿了就是「孫策周瑜當時到底打到哪裡」,有著模糊地帶。
不過沒那麼要緊,下回再說,畢竟幾年後孫權又來一次,打到江夏城下,沒能破城。赤壁開戰前一年,孫權軍則正式佔領了江夏以南的六縣,自己編成一郡。
除了這邊的水軍主戰場,更南一點,劉表的姪兒劉磐,從長沙那邊打進江東(無法分辨是陸路還是水路),其實切到鄱陽湖西岸,還滿東吳核心的位置了。
黃忠一度也是劉磐的合作夥伴。
大致可以判斷,這邊荊州軍隊不多,主要是煽動地方叛亂抵制孫吳統治。直到太史慈來進駐才相對平安許多。
如果不是曹操南下,依據赤壁之戰來看,建安十三年內,孫權討平江夏,順漢水直取襄陽的機率,很大。
沒錯,江夏之夏口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控制了長江漢水的匯合口。延伸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注意到:孫吳的「荊州戰略」起了很大的改變。
漢水水系應該沒有不能走,後來陸遜都還在使用。所以我們要回頭再看看:劉表的荊州攻略。劉表壓根沒有占領「全荊州」。
蒯越當時的戰略只是:「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
從襄陽到江陵,基本上就是所謂的「南郡」。南郡就是個大肉包。勝在長江漢水包圍,只要能守住登陸要地,荊州其他各郡都上不了它。
但真要控制水道?江夏郡才是主角。
也就是雖然蒯越這麼嘴,但劉表跟江夏黃氏聯手,應該才是「荊州牧劉表」得以雄霸一方多年的原因。至於諸葛亮是不是江夏黃氏的一手暗棋?我想是有幾分可能的。諸葛亮出山,黃祖戰死,劉琦入江夏……這樣的發展,其實就很有江夏黃氏跟南郡蔡氏準備要撕破臉的感覺。
但比起南郡的態勢,你就會發現江夏超破爛的。
曹操南下時,江夏有一支文聘歸曹,有一組降孫權,一組倚靠劉琦……黃氏很可能只剩這邊,諸葛亮劉備都另有盤算。
那這邊就可以先明白一點:孫權為什麼要跟屁點大的劉備聯手。
除了劉備背後有劉琦,不跟劉備聯手,孫吳的水軍就開不進去。而劉備軍掌控的主要是往長江的部分,要走漢水,還得看文聘的臉色。
假設為真,那就可以進一步推「決戰為何在長江赤壁」:因為劉表的水軍大船主要都在江陵,不在襄陽。
曹操必須去江陵乘船,才能快速讓他的幾十萬大軍下江東。
求什麼快速呢?穩紮穩打不好嗎?
三十萬北方人大軍,每天睡醒就是吃飯,蝗蟲也不過如此。曹操三個月開拔渡江,恐怕是北方運補跟荊州人能忍受的極限。這樣的軍勢,可一不可再,可近不可遠,可快不可久。袁紹孫權也都是在自己家門口聚十萬兵跟曹操打架,帶幾十萬打大遠征,漢武帝的後勤都承受不起何況漢獻帝。
如果不能馬上打贏,最好就是解散掉,正常的防守跟消耗:賈詡的建議是這個意思,確實勝機也很高,就是不知道要拖多久。
曹操也許有身體不好的隱憂不想拖,而裴松之會認為有大軍就要搏到盡,那也跟他們東晉北伐的情況有關。
光認真不有趣,其實考慮到後勤運補,曹操的「赤壁之敗」還可以有更多種解釋。
比方說:燒死荊州兵。
近十萬的荊州兵,曹操不可能一直用北方兵管制著。即使要調整成均勢長期抗戰,也得是曹操的將,曹操的兵,在鎮守南郡:對吧?不是空嘴,赤壁之後曹操正是這麼幹的。要是維持著北方兵三荊州兵一的比例,搞不好關羽不是上來絕北道,直接南郡整碗就端走了。
走這個思路,曹操的手段那是比項羽漂亮得多。
不過退一萬步說,就算這真的是曹操的計劃,大概也得是跟周瑜交鋒後,發現渡長江完全不可能,而臨時起意的。
所以曹操才把船綁起來……有沒有一種綁手解甲的感覺?
曹操是不是嘴巴上不認同賈詡,但發現戰不能勝之後就緊急改變計劃?既守住了荊州,本體的實力也沒有太大損失,完成這樣一個「赤壁戰略性撤退」?
我哪知道,又是另一個想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