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堅的正室的正式名稱應該是「吳太夫人」。
正史上,吳太夫人在孫尚香出嫁之前就死了,所以演義捏造了一個吳太夫人的妹妹「吳國太」,給孫堅吃個姊妹丼,來主持那場戲。現在大多會混為一談,應該是因為新三國直接合為一體。
正名完之後,大概說一下吳夫人跟孫堅的事。吳夫人是吳郡吳氏出身,搬家到錢唐,就杭州。在吳縣的南邊一百多公里。但後來父母早逝,吳夫人就跟弟弟一起住。這裡寫得不清楚,不知道是回吳縣依親,還是錢塘吳氏紮根發展得很大。
以陳壽的寫法整體來說,應該是後者。(這個錢塘吳氏跟現代的不一樣,不用扯在一起)。重點是,吳夫人是個美人……靠杯我好像知道陳壽在嘴什麼了。
東漢錢塘吳氏應該是指「被勾踐消滅後帶回會稽那邊的吳國人」。所以他們應該是住在杭州。
這時,吳郡一個土霸王孫堅聽說西湖有正妹,就來求親了。
且讓我們轉往孫堅傳,並拆解一下時間。
孫策為兩人長子,生於西元175年,表示孫堅(155-191)在二十歲之前娶了吳夫人。這邊都講虛歲好了。
孫小堅「少」為縣吏,還沒十三歲就當上了縣級公務員,可見家裡也是一個有錢有勢的等級,小公務員不是靠考試,靠關係的。
十七歲,孫堅跟爸爸一起搭船去錢唐,碰見岸邊有海賊在分贓,咱們堅哥提了刀喊了人,就跳上岸去假裝要指揮部隊包圍海賊。海賊驚慌逃竄,堅哥衝上去就砍了個人頭。
勇敢果決,指揮若定,殺人?不怕!
連他阿爸都嚇到。
「由是顯聞,府召署假尉。」
史書就是,越簡單的地方越難,越難的地方越簡單。
這短短九個字,第一就問是「什麼府召了孫堅」?三公府丞相府將軍府秘書府少府幕府屯府營府……沒意外就是「太守府」。應該都看過稱太守「府君」、「明府」(像明公的用法)吧?
所以假尉是啥?太守治郡,那就是「假」郡都尉,二十萬人以上的郡才能舉郡都尉,秩級次於太守。也就是地方軍隊,負責防禦抓捕盜賊的武官。
按律,太守當然不能自行任命。但光是這個「假」,你就知道孫堅他家有多大尾了。不然吳郡太守是吃了什麼仙丹,會找一個十七歲,殺過一個海賊的小夥子來假都尉?
為啥我知道這是當年之事?因為孫堅十八歲時,會稽妖人許昌反,孫堅以郡司馬的身分討賊。(是歲,熹平元年也)
即使舉不起來,孫堅依然掌管著吳郡人馬義勇。這次,揚州刺史以平亂有功舉孫堅,就舉起來了,直接上到縣丞。為啥?再上去是縣長縣令,按律是舉科如孝廉明經,入宮為議郎,然後才能分發的職務。孫堅入京了嗎?沒有。
孫堅根本一個後門開好開滿。還好至少有遵守不在本地為官的條款,孫堅的縣丞都是在徐州當的。但堅哥除了跟公務員和百姓關係都很好,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專收一些「鄉里知舊,好事少年」。
吳郡跟南徐州大概就是一個澎湖跟台南高雄的關係,所以在徐州孫堅也能找到故里人。至於收養小混混8+9就不需要說明了吧?孫堅就是個私養部曲的傢伙。而且很明顯,他十七歲那年,他爸就養了不少人啦,不然還真的衝進海賊群中開無雙喔。
孫堅的不法,在殺荊州刺史王叡達到高峰,討董卓都算師出有名。不過讓我們回到吳夫人吧。孫堅必然在去徐州上班前娶吳夫人。
以現有時間線來看,其實可能不用繞那麼遠:孫堅跟父親去錢唐順手殺海賊,搞不好就是去提親的。
「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慙恨。」
但吳小姐認為,拒絕孫堅將會招來禍事,所以願嫁。乍看之下,不論孫堅當時有沒有官,也都是帶著一票人馬,吳小姐認為會出事,很合理。可我有個原則是,即使是「聰明小故事」,也不表示其他人都是智障。
要知道,即使孫堅很大尾,也不代表他就是江東第一豪門。光我們一般熟知的,當時會稽孝廉朱儁跟吳郡茂才陸康,看起來都比孫堅這個小地痞前途可期。
錢塘吳氏有個沒爹娘的正妹,那是另一種的「奇貨可居」。不肯隨便賣給孫小弟是正常的。恐怕,吳小姐想要脫離這幫親戚才真。
至於吳小姐有沒有被他們虐待?我猜是沒有。那為什麼想要跟孫堅離開?因為她有弟弟:吳景。吳景這時很可能是十三到十五的年紀,如果吳氏親戚不給機會,這種沒爹沒娘的孩子要起來,難。
孫堅雖然輕挑,但聰明,勇敢,又講義氣。
值得賭一賭的,是吳景的未來。
這種「想法」就是推,當故事看就好。
事實上,史書記載「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那個「才」字不該忽略。孫堅上看下看橫看豎看,都不是讀書人。再說一次,人家陸康跟朱儁都是「士族」。而吳夫人在《會稽典錄》中,也是被稱為有「智略權譎」的角色。
她勸孫策要優賢禮士,捨過錄功。命孫權要以兄禮侍奉周瑜。
孫策與人結交,往往都要帶回來見媽媽。
孫策死時,吳夫人把張昭董襲等人叫來開會,團結眾人。
孫權剛掌事,她更是多次代替兒子向張紘致謝。
就連張昭都表明,我挺你孫權是因為你媽(不是你哥)。
其實你不難發現,孫策孫權本質上都是爸爸那種火爆臭脾氣,但是在媽媽的教誨下,顯然對收買人心該有的舉止不含糊。
吳太夫人過世的時間,陳壽記為建安七年,但裴松之另列《志林》考證,認為是建安十二年,會稽郡暫停貢舉,表示主人死亡,才是吳太夫人過世的正確時間。
重點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