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上到台灣地名時,同學突然問我,屏東(Pîn-tong)和台東(Tâi-tang)的東,為什麼發音不一樣?
「上過景文老師課的人,應該要知道,答案是,沒有為什麼!」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既然是約定,那麼好用、習慣用,大家就將就著用下去,時常沒有甚麼道理或規則。所謂的文法,也只是學者歸納整理的,畢竟哪有一個母語者學講話要學文法的?
我國高中時,英文能力並不好,我解題的方式就像解數學一樣,看到題目找關鍵點,直接判斷關鍵點對應的公式或答案,當然考出來是一蹋糊塗。
當時我常常問老師,這句話不是出現make,那後面不就該是原型動詞嗎?這種將文法當作數學公式來解題的思維,就是我無法學習語言的最大障礙。我只想把語言當作工具操作,了解其原理,然後套用原理來解決問題,至少我理科都是這樣念上來的。
這樣的心態,我是主,語言是客,主人不願意讓客人跑進客廳以外的房間,干擾主人的生活。
有人說過:一種語言,一種個性。
學習語言,會被其背後的文化和思維所影響的,接納語言對你的影響,才能把語言學好。
語言學習是社會化的過程,必須使用自己不熟悉的方式、不熟悉的思維、不熟悉的文化,所以太厚話、比較自我的人,語言很難學好。
就我身邊同學的例子,能夠高中流利使用英語的人,有一部分是本來就對美國文化有強烈興趣,或是國小留美,他們主動接受英語文化;另一部分為比較文靜,傾向聽讀學習,不是很外向表現型的,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英語,而不是急於表現輸出。
謙虛、接納、透濫語言對你的影響,學習他們的文化與思維,接受語言合理與不合理的地方,才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