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亞馬遜公司(NASDAQ: AMZN)持續大舉投入人工智慧(AI)領域,市場投資人正密切關注其資本支出規模、投資回報時程,以及未來的成長潛力。近期有分析師指出:「我不會指望亞馬遜減緩AI投資速度」,這一觀點凸顯出公司對AI基礎建設與服務市場的長期承諾。同時,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近期也重申「以80年為視角」做出個人與商業決策的重要性,進一步映照出亞馬遜以未來為本的企業哲學。對於投資人來說,這背後代表的是機會?還是風險?
亞馬遜目前在AI相關的資本支出相當可觀,且仍在加速之中。根據最新財報揭露,公司在Amazon Web Services(AWS)與AI技術上的基礎建設投資遠超過先前市場預期,範圍涵蓋資料中心擴建、自研晶片(如Trainium與Inferentia),以及支援生成式AI模型部署的平台 Amazon Bedrock。這一連串投資顯示出管理層對AI算力需求持續成長的高度信心,特別是在企業級AI應用快速成形的背景下。
相較於微軟與Alphabet(Google)等同業,亞馬遜採取了基礎設施優先的AI佈局策略。微軟著重與OpenAI的合作,Google則致力於發展Gemini等自有模型,而亞馬遜則主打開放平台策略,透過Bedrock讓企業客戶可選用多種主流AI模型,並在AWS基礎上進行彈性部署。這種靈活性與自有晶片硬體優勢,使AWS有望成為AI世代的基礎建設核心。不過,光有基礎建設還不夠,AI投資若無法有效變現,終究難以支撐估值。亞馬遜的多元業務模式正好發揮綜效。AI已深入應用於Alexa語音助手、零售推薦系統、物流路徑優化,以及廣告平台精準投放等多個領域。截至2025年第一季,亞馬遜的廣告業務年增超過20%,而AWS更被明確指出為生成式AI需求的主要受惠者之一,特別是在企業客戶開始開發AI原生應用的趨勢下。
然而,龐大的資本支出也意味著風險。短期內,資本開支可能壓縮自由現金流與營業利潤率,尤其在成本上升的環境中更是挑戰。雖然亞馬遜經歷疫情後的重整期已恢復穩定獲利能力,但若AI需求未達預期,或基礎建設過度建置,將面臨使用率不足與回收期延後的雙重壓力。這些都是投資人必須關注的執行風險。
儘管如此,多數市場分析師仍對亞馬遜持正向看法。根據共識預估,亞馬遜2025年營收年增將達13%,其中AWS與廣告是主要動能來源。每股盈餘(EPS)預期將成長約35%,反映出毛利率擴張與營運槓桿效益同步發揮。市場也越來越願意給予AWS較高的估值倍數,視其為AI時代的關鍵資產。
歷史市場反應也顯示,投資人樂見亞馬遜AI佈局具體化。在2025年第一季財報公布當日,因AWS用量與AI需求上升,股價單日上漲超過6%,說明只要能證明AI帶來實質營收,市場就會給予肯定,但同時也期待更高的效率與變現能力。
貝佐斯提及「以80年為視角」進行決策,不僅是理念,更是亞馬遜資本配置的實際行動指南。從最初建構電商物流網絡、發展AWS雲端,到現在佈局AI,亞馬遜始終走在長期投入、早期卡位的戰略軌跡上。這種提前進場、打造壟斷式平台的策略,是其市值長期成長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實上,部分投資已開始產生回報。例如:AWS企業客戶愈來愈多在亞馬遜平台上部署AI工作負載;物流部門透過AI提升配送效率與降低單件成本;內部則運用生成式AI自動化客服流程、內容產製等,提高整體生產力。雖然這些成果不如新品發布那般搶眼,但長期將逐步轉化為穩定的獲利來源。
平衡短期獲利與長期創新,是目前亞馬遜最大的管理課題。隨著投資人愈來愈重視資本效率與股東報酬,亞馬遜必須持續證明其AI支出不僅具戰略意義,更能創造財務回報。從目前公司一邊提升零售部門營利能力,一邊擴大AWS AI佈局的動作來看,已有意識地在進行雙軌調整。
此外,亞馬遜在治理與技術領導上亦具備完善結構。AWS由經驗豐富的資深管理團隊領導,AI策略則橫跨中央研究團隊與各業務部門。此外,公司也已在AI倫理、資料安全、模型治理等方面投入,確保企業客戶能放心採用其AI服務,特別是涉及敏感產業與合規要求的領域。
總結而言,亞馬遜的大規模AI投資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一次關於未來產業定位的主導權競爭。對長期投資人而言,這波資本支出應視為亞馬遜未來十年創新基礎的關鍵鋪陳。關鍵在於執行落地、變現效率與股東信心的同步維持。如果亞馬遜能如過去般成功整合技術與商業模式,再次定義產業新標準,那麼AI時代的價值創造,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