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篇
分數: 學測成績 37.33 審查資料 26.22 面試 26.85 總成績: 90.40
面試設計得讓學生發揮完整,一共三關,團體(兩人)面試,都是二對二。第一關偏平易,放鬆引導+問學習歷程檔案;第二關較正式,想法時事題+開放題;第三關較自由,看學系適配程度+招攬學生。
第一關: 學習歷程檔案 死刑與哲學
一共兩題,第一題: 最近看的一本書,與政治系相關。第二題: 檔案裡有提到死刑,想問問目前你對於當初提到的自由意志在死刑議題上的想法。
我看的是葉浩教授的「政治時差」,所以第一題與第二題回答方面都有點偏哲學(自主學習學西洋政治哲學概論),這邊就不多做贅述。但了解一下個教授的研究領域或目前在公開場合的演講真的有用,當初面試這本書就放在教授桌子上,除此之外,法政學群也有很多講座是大法官或畢業校友的學術、時事探討都值得關注(例如: 憲法、臺灣政治、社會科學結合ai等科技都是在各個學校官網可以看見的講座)。
第二關: 臺灣政治中立法行政司法的動態張力
你關注甚麼時事? 對於AI應用在教育上的看法? 想跨領域學習甚麼?
我提到一連串國會職權法案、憲法訴訟法等等。這方面時事類型的準備與回答,我直到在成大政治面試完之後,政大政治面試前我才知道該怎麼樣展現。今年的台灣政治朝小野大,紛爭不斷,每一件事情單拎出來都可以討論很久。例如: 憲法訴訟法議題背後可能是慣例與成文法重要性的排序;可能是臺灣政府體制究竟是混合制還是修正式的總統制的爭論;更甚至是程序細節上重新討論與訂定。但這些在面試中你一個字都回答不出來,也不會被問。
所以準備面試的同學只需要知道一件事,你的想法是甚麼? 在臺灣政治看似混亂的情況下,我整理想法,總結出大部分議題竟圍繞在行政、立法、司法上的制衡與兢爭。要知道民主制度本就是設計出來相互制衡、監督的,所以我在第二關時講說:「我注意到臺灣政治上的動態張力,可我卻不能清楚知道哪些是良性競爭,哪些是刻意抹黑,這讓我想到最近關注的有關政治極化和臺灣民主發展過於快速的議題。所以我也希望能到貴系進一步探究臺灣政治。」看見局勢比了解單一議題又是不同層次,如果在時事議題這塊同學能看清問題的本質並歸納,絕對可以驚豔教授獲得高分。
第三關: 讀政治會比別人活得更豁達嗎?
你覺得政治是甚麼? 你有參與過政治嗎? 有其他問題都可以問我們?
其實,在第二題我有小小說謊一下,我當下因為擔心不敢講說我有在晚自習結束後跟朋友跑到青島東路抗議現場湊熱鬧。但我後來很懊悔,因為我本來就是以觀察者、學習者的角度去現場,所以這是可以說的,而且還大大加分,推薦學弟妹就直說,不用太擔心,在教授眼中我們真的就是小朋友(事實上就是)。
最後一題我問:「讀政治會比別人活得更豁達嗎?……」,教授說:「不該由我們來說服你,網路上的資料都會比我們講得更有說服力。當你自己有底的時候,其他人的聲音也干預不了你。」
成大篇
正取13
個人面試: 一對四一關+一對一全英文面試。總結: 一如既往地電爆學生…(但感覺教授應該是那種較犀利但人不錯?)
自我介紹。專業題:問對反全球化的看法。 其他的太緊張忘記了…
被電爆的過程:
我先簡單講一下對現在國際局勢的了解(右派興起、民粹主義加強…),然後,我犯了一個錯,我把政治極化、民主倒退通通扯進去了…。比較好應該是要回答貧富差距擴大、文化衝突(難民、種族)加劇,反自由、進步的情緒反撲…,可我那時侯卻扯到政治極化(迴聲室效應、臺灣民主的跳級等等)。結果當我聽到教授說:「好,你現在又加了一些條件進來」我就開始慌了,後來,教授問解方是甚麼? 我回答: 「增加媒體素養、人民公民人權教育…讓民主更加鞏固。」教授回說:「你這是循環論證。」然後我當下也不知道我怎麼就循環論證了!!!! 我最後只留下甚麼「我回去會再好好研究一下。」之類的客套話然後尬笑,然後我就聽到教授笑說:「每個都這樣講啊。再好好研究是吧」真的崩不住,超可怕的。
總結: 邏輯要對,他問甚麼就答甚麼,不要被抓到漏洞、不要自己亂加料,不要回答自己沒有消化的資訊與理論,會被電。
簡單提醒要面試的學弟妹,英文關不會刁難,
1、對哪門課有興趣(我回答政治哲學和方法論)2﹑未來規劃 3、從甚麼管道接觸國際新聞(因為我前面說要當紐時記者)。總而言之,講的坑坑巴巴沒關係,但至少要讓人聽得懂(內容重要),一些課程和專業上的英文和未來規畫要知道。
結尾: 希望能幫上要面試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