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前20多天,看到這個新聞......
又去翻翻了她之前的影片。突然有感而發,卻理也理不清,隨手一記靜待有空時或有緣時,能再拿出來細細捋一遍。
【隨筆】
2024.04.12: 李姓法官自殺 司法改革、司法人力不足環境壓力大。
2024.09.05: 柯文哲羈押禁見 至12.21為止尚未起訴 偵查不公開成了笑話。
2024.11.03: 勞動部公務員自殺 職場霸凌議題掀起。
2024.12.14: 教改30年總檢108課綱又被噴。
傳媒產業: 媒體政黨色彩依然濃厚、整體結構困境未解決。新媒體將改變甚麼?
學術界: 高等教育人才流失、教授薪資僅國外一半。
文化產業: 2012年才成立文化部、對比鄰近日韓政府大力扶持影視、動畫產業。
法白podcast:護理界: 病床比和就職意願下降問題。
博音EP121: 學生競爭系統下的失去意義、比的是記憶力。
Dr. Jonathan Haidt: How Smartphones & Social Media Impact Mental Health & the Realistic Solutions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家庭所得差距倍數不斷擴大。前後20%的家庭財富差距差66.9倍。「從產業發展角度來分析我國家庭所得差距倍數不斷擴大的現象,其中的原因,也有過度膨脹的產業政策所導致的後果。」(獨立評論: 李明軒)
這30年來,不只有教改,整體的大環境改變最為顯著的就是經濟了。
其中歷經網際網絡發展的崛起一直至現在AI產業的發展,在這變動如此之快的社會下,該不會還有人認為教育—或者說是升學與整體大環境沒有關係吧? 在理組為趨勢、英語是剛需的國際潮流之下,刪減古文和發展多元不是最基本的改變嗎?更不用說,從傳媒到新媒、文化產業的後知後覺,這些早就不是教改的範疇了。今天要改善的不就是上面那幾輩老人、大人們的價值觀嗎?(那種經歷"中華文化"洗禮的價值觀)
可事實是什麼?上面我所列舉的隨筆裡,是我了解中,有人正在爭取改變的行業。他們在等,等上頭的人聽到他們的聲音嗎?不,在等上頭的那群人換成能了解他們訴求的人。勞動部霸凌事件的音檔我聽了兩遍,連結自己的經驗細想:「這在校園裡的大社團、軍隊、醫院、檢警機構或許並不少見。」
龍應台:「中國人,你為何不生氣?」
「華人文化下的人們服從權威,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愛面子怕犯錯。」(獨立評論: 雨蒼,【投書】華人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當臺灣文化成為空洞,政府資金投入的意願降低,臺灣教育轉向功利,越來越多青年在糟糕的大環境選擇躺平。當意識到那些「被高估的美德」的假象被撕開,我們不再滿足於現狀。透過網絡我們知曉那些幸福孩子背後的理想教育模式;知道被包裝洗腦的奮鬥、委曲求全的價值觀是傳統裡盲從、吃人的禮教;看到職場裡許多的不得不正對著他們原有的認知叫囂著。年輕人在世界筆下被塑造成尚未開始便想妄放棄,當歌頌於美好與理想且只有少數人擁有的一面在網上揭露,巨大的對比使得幸福變得渺小、現實變得難以接受,而事實卻又無力更改。在不完美的世界尋求完美與理想,沒有甚麼比求而不得更加痛苦的……
2016年ig出現,當舊有的臺灣與世界的碰撞加劇,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誕生下的新生兒,與原地踏步卻擁有深厚底蘊的怪獸相遇,遍體麟傷的只會是這逐漸凋零的社會;當埋藏許久的「為甚麼」被大膽地攤在陽光之下,震盪帶來的會是一場場無聲的革命。在烏托邦中,掌權者與自由意識爭奪著對幸福的解釋,但誰又都無法保證未來的更好發展,這讓我想到,曾經有大人跟我說:「除非你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不然就閉嘴。」
如今,做為一個108課綱高三生,我承認課綱的銜接存在問題,但我卻深深肯定其方向的努力與對未來的期許。同時,我也不希望其走上回頭路。
身在教育前線現場,不知為何地感受到,嚴重的撕裂感正在發生,從教官到國文老師,我相信需要對話的空間相當巨大。改革的路途遙遠,但終將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