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隨筆-從教改到世代對話:隨時間而變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學測前20多天,看到這個新聞......

又去翻翻了她之前的影片。突然有感而發,卻理也理不清,隨手一記靜待有空時或有緣時,能再拿出來細細捋一遍。

【隨筆】

2024.04.12: 李姓法官自殺 司法改革、司法人力不足環境壓力大。

2024.09.05: 柯文哲羈押禁見 至12.21為止尚未起訴 偵查不公開成了笑話。

2024.11.03: 勞動部公務員自殺 職場霸凌議題掀起。

2024.12.14: 教改30年總檢108課綱又被噴。

傳媒產業: 媒體政黨色彩依然濃厚、整體結構困境未解決。新媒體將改變甚麼?

學術界: 高等教育人才流失、教授薪資僅國外一半。

文化產業: 2012年才成立文化部、對比鄰近日韓政府大力扶持影視、動畫產業。

法白podcast:護理界: 病床比和就職意願下降問題。

博音EP121: 學生競爭系統下的失去意義、比的是記憶力。

Dr. Jonathan Haidt: How Smartphones & Social Media Impact Mental Health & the Realistic Solutions

忽略掉所有。只談教改失敗、學生品德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承讓我覺得少了很多什麼


貧富差距與產業政策: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家庭所得差距倍數不斷擴大。前後20%的家庭財富差距差66.9倍。「從產業發展角度來分析我國家庭所得差距倍數不斷擴大的現象,其中的原因,也有過度膨脹的產業政策所導致的後果。」(獨立評論: 李明軒)

這30年來,不只有教改,整體的大環境改變最為顯著的就是經濟了。

其中歷經網際網絡發展的崛起一直至現在AI產業的發展,在這變動如此之快的社會下,該不會還有人認為教育—或者說是升學與整體大環境沒有關係吧? 在理組為趨勢、英語是剛需的國際潮流之下,刪減古文和發展多元不是最基本的改變嗎?更不用說,從傳媒到新媒、文化產業的後知後覺,這些早就不是教改的範疇了。今天要改善的不就是上面那幾輩老人、大人們的價值觀嗎?(那種經歷"中華文化"洗禮的價值觀)

可事實是什麼?上面我所列舉的隨筆裡,是我了解中,有人正在爭取改變的行業。他們在等,等上頭的人聽到他們的聲音嗎?不,在等上頭的那群人換成能了解他們訴求的人。勞動部霸凌事件的音檔我聽了兩遍,連結自己的經驗細想:「這在校園裡的大社團、軍隊、醫院、檢警機構或許並不少見。」

龍應台:「中國人,你為何不生氣?」
「華人文化下的人們服從權威,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愛面子怕犯錯。」(獨立評論: 雨蒼,【投書】華人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

世代與文化的發展:

當臺灣文化成為空洞,政府資金投入的意願降低,臺灣教育轉向功利,越來越多青年在糟糕的大環境選擇躺平。當意識到那些「被高估的美德」的假象被撕開,我們不再滿足於現狀。透過網絡我們知曉那些幸福孩子背後的理想教育模式;知道被包裝洗腦的奮鬥、委曲求全的價值觀是傳統裡盲從、吃人的禮教;看到職場裡許多的不得不正對著他們原有的認知叫囂著。年輕人在世界筆下被塑造成尚未開始便想妄放棄,當歌頌於美好與理想且只有少數人擁有的一面在網上揭露,巨大的對比使得幸福變得渺小、現實變得難以接受,而事實卻又無力更改。在不完美的世界尋求完美與理想,沒有甚麼比求而不得更加痛苦的……

2016年ig出現,當舊有的臺灣與世界的碰撞加劇,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誕生下的新生兒,與原地踏步卻擁有深厚底蘊的怪獸相遇,遍體麟傷的只會是這逐漸凋零的社會;當埋藏許久的「為甚麼」被大膽地攤在陽光之下,震盪帶來的會是一場場無聲的革命。在烏托邦中,掌權者與自由意識爭奪著對幸福的解釋,但誰又都無法保證未來的更好發展,這讓我想到,曾經有大人跟我說:「除非你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不然就閉嘴。」

如今,做為一個108課綱高三生,我承認課綱的銜接存在問題,但我卻深深肯定其方向的努力與對未來的期許。同時,我也不希望其走上回頭路。

身在教育前線現場,不知為何地感受到,嚴重的撕裂感正在發生,從教官到國文老師,我相信需要對話的空間相當巨大。改革的路途遙遠,但終將抵達。


匿名投票

你是否支持108課綱?


  • avatar-img
    14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泓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媒體給我一種擔憂,課綱會不會走回頭路,就因為我們彼此之前世代的差異,我感覺我們從來不在同個頻率上,我也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大人」支持區老師講的話?
    雅典民主殺了蘇格拉底,大家開始思考「公民素質」,一場場關於「公民素質」的資格辯論就此展開… 民主制度的弊端 「現代的政治體制對於公民素質與公民參與的要求極高。」 18歲公民權,成不成熟不是重點,只要沒有一個考試能夠測出公民素質的話,那麼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所有人建立在年齡階級觀念之上打轉而已
    老師說過:「大人們很難改變,所以總是將期望放在教育。」可是就連教育這塊可被塑造的「淨土」卻也受到了大環境的污染… 現實情況究竟是不是站在理想的對立面,公平、公正、包容、個體發展、尊重…等,現實裡自然包含了這些,但你如果只要踏出某條看不見的線的話,別人只會告訴你天真了,然後打回現實…
    由學生角度所看到的問題,究竟是一個幼稚且想太多的庸人自擾,還是教育被忽略且影響大的隱藏毒瘤? 在一遍遍的爭取與自我懷疑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是對是錯… 極權的方式是使人恐懼、孤絕(loneliness)。顯然,這是一種簡單明瞭的不民主 你的孩子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抑或是,兩者…
    「理性」,真正的自由,也是所謂的「成功」與「道德」的關鍵。 每個人都擁有「理性」(reason),它指的是內心的思考活動。康德認為我們的理性是大於情感的,也就是理性是我們自己的「最高主宰」。身為Z世代尾端的學習者,發出對於康德「自由」最大的感慨,世代變遷下有所感嘆的我發出對自我的省思......
    最近媒體給我一種擔憂,課綱會不會走回頭路,就因為我們彼此之前世代的差異,我感覺我們從來不在同個頻率上,我也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大人」支持區老師講的話?
    雅典民主殺了蘇格拉底,大家開始思考「公民素質」,一場場關於「公民素質」的資格辯論就此展開… 民主制度的弊端 「現代的政治體制對於公民素質與公民參與的要求極高。」 18歲公民權,成不成熟不是重點,只要沒有一個考試能夠測出公民素質的話,那麼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所有人建立在年齡階級觀念之上打轉而已
    老師說過:「大人們很難改變,所以總是將期望放在教育。」可是就連教育這塊可被塑造的「淨土」卻也受到了大環境的污染… 現實情況究竟是不是站在理想的對立面,公平、公正、包容、個體發展、尊重…等,現實裡自然包含了這些,但你如果只要踏出某條看不見的線的話,別人只會告訴你天真了,然後打回現實…
    由學生角度所看到的問題,究竟是一個幼稚且想太多的庸人自擾,還是教育被忽略且影響大的隱藏毒瘤? 在一遍遍的爭取與自我懷疑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是對是錯… 極權的方式是使人恐懼、孤絕(loneliness)。顯然,這是一種簡單明瞭的不民主 你的孩子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抑或是,兩者…
    「理性」,真正的自由,也是所謂的「成功」與「道德」的關鍵。 每個人都擁有「理性」(reason),它指的是內心的思考活動。康德認為我們的理性是大於情感的,也就是理性是我們自己的「最高主宰」。身為Z世代尾端的學習者,發出對於康德「自由」最大的感慨,世代變遷下有所感嘆的我發出對自我的省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透過學習互動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圖/全球教育機構提供)】 【李婉如/ 報導】2019年政府推動108課綱,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學習知識與能力,加上態度,轉變成培養素養,孩子的教育,早已不是我們熟悉的填鴨方式,現在的學生正面臨比過去更加複雜與動盪的世界,為因應政府推出108課綱教育
    Thumbnail
    新課綱實施的這一年,同時也是一般所稱的「地方創生元年」,反映出臺灣社會此時此刻,正處於如何培養出具備在地視野、國際思維新世代人才的關鍵時間點。教育部對於地方創生最直接的回應,在於高教體系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但除了大學之外,中小學能夠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