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都不關你的事裡,努力留下自己的名字
有些人,存在感強到像Google廣告演算法,不管話題多冷門、場面多安靜,他都能精準地插進來,讓你知道:「我在喔。」
這年頭,刷存在感成了一種生活習慣。不是想表達什麼,而是害怕錯過「被看見」的機會。
事不關己?沒差,總之我先講點什麼再說。
你會看到這樣的留言:
「雖然我沒什麼立場,不過我覺得……」
「我沒有經歷過這種事,但我想說……」 「跟我沒關係啦,但我還是想補充一點……」
講完你才發現,這整段文字的核心訊息是:「我沒有經驗、沒有關聯、沒有意見,但我真的很需要你看到我。」
這不是在討論,是一場與無名感搏鬥的戰爭。
社群媒體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管道,卻也讓「我不講話好像我就不在了」這種焦慮變得無所不在。 於是留言不再是表達立場,而是「登記到此一遊」的動作。
就像某人經過火災現場,沒幫上忙,但堅持要拍張自拍寫:「人生好難,珍惜當下。」
明明沒有住在那棟樓,卻想在火光中留下一張剪影。

但說到底,我也不是想批評誰。畢竟,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太多、注意力太短的年代,
每個人都像一則限時動態,要在過期前拼命讓別人點進來看一下。
只是我忍不住想問:如果你每一句話都只是為了證明你存在,那你說的話,還剩下多少內容?
比起存在感,我更欣賞一種氣質——存在,不急著讓人察覺;但一旦說話,總讓人記得。
那不是靠量堆出來的,而是靠份量撐起來的。
有些人安靜,但從不缺席;
有些人話少,但說話的時候你會停下來聽。
這樣的存在,比起什麼都搶著說來得稀有——也更讓人安心。
這篇寫的是我觀察到的現象,不帶指責,只有一點點調侃,和一點點希望:
願我們活在這個需要被看見的時代裡,仍然能記得:不是每一場風景,都需要我們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