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查瑠公圳》電影宣傳海報
雖然現在是凌晨,但畢竟我還沒睡,所以還是當作今天好了。早上起來滑了下手機,發現家附近的電影院《瑠公》只上到今天。反正本來就打算出國前去看一下,就糊里糊塗的出門看電影了。畢竟,歷史類的國片我都蠻尬意的,哈哈!
再次快轉到結論吧!這是一部順順的電影,但如果好作品的定義之一是讓我掉眼淚,拿它可能也成功了?雖然當中描寫的父子情在我看來也不是重點,但據說是導演的自我投射,那就鬆鬆的給它過了吧。
其實劇情大致而言是精采有起伏的,我有被一些突然的行為嚇到,也有因案情反轉而感到驚訝,但不知所云、為何要提及的細節也是存在的。可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便在於它對歷史所作的再詮釋與刻劃是能勾起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的。由於劇中的人物跟情節多能與現實的作對照和比較,因此回過頭來看就能發覺,這其實這就只是一場情殺案而已。然而,情節的推進卻切實地描繪出,威權時代下,在台灣生活的人民,他們的故事。完全有暴雷成分在了吧?不知道,管他的。
在我看來,不管是電影《搜查瑠公圳》,亦或是現實中的瑠公圳分屍案都是一種時代的悲劇。我無意多談分屍案的細節,網路上隨便找都有,我想記錄的是電影中的故事。這場命案之所以受人矚目,是因為染上了濃厚政治色彩。「水清則無魚」在政治場上、官場上,若是擋了別人的路,有的是辦法讓一個人不論出身、背景、地位,落得人財兩失、永不翻身的下場吧?更何況身處在戒嚴的時代,警總何時不叫人聞風喪膽?雖是如此,至少在戲劇作品中,還是會希望出現以暴制暴的場面,唯有那種快感才能衝破沉悶的氛圍嘛!(比如……一時想不到,黑道律師文森佐?)
再來就是媒體嗜血了吧。或許是因為整個社會都沒有活力嗎?牽扯到高官的刑案反倒能勾起大眾的注意與好奇。我也沒有要高尚地指責這些記者媒體的作為啦,畢竟我也不是什不愛八卦的人。不如說,看到電影的男女主角我才驚覺這部電影跟兩位演員的瓜葛是什麼,在過程中分神了幾次呢?所以或許只能說,這是人類的劣根性嗎?我相當同意「快樂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啦,但怎麼說,還是會覺得這個現象很悲哀又很糟糕,可是好像我也不會因此做出甚麼行動,那麼,就還是默默作個大海中的小蝦米吧。
最後就是外省人了。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隨手路上抓個人當兵我是有所耳聞的,電影則直接採用這樣的解釋(又或是事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軍旅生活,正如不是每個人在當時的政治風氣下選擇直接在台灣安定下來。過往這段歷史的複雜性不用多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但我想應該要把買了很久但沒時間翻的《逃離中國》拿出來看咯。未看先猜,我不會寫出來。把ㄍㄡˊ成一團的東西丟進腦袋深處真的比較簡單,我只期待未來有一天我能量變引起質變,直接來個醍醐灌頂,想想就爽。
跑題了,簡言之,這就是一段透過媒體再次被喚醒的記憶吧!(出電影前有漫畫跟桌遊的樣子)那是一段歷史遺留、政治鬥爭、情感糾葛相互交織的時代,所以我認為這是多重悲劇引發的結果。一如既往地不知道在說甚麼,但如果碎碎念有朝一日變得很有條理,那我要改名叫甚麼呢?這也是很難想的問題ㄝ,可能不亞於台灣人身分認同的問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