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學校課本到新聞報導,從小說到知識類書籍,我們每天都在讀東西。但你是否曾想過閱讀,其實有分等級?為什麼有些書讓人茫然,有些卻直指心靈?問題不在書,而是在我們的「讀法」。
這本書的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是一位美國哲學家、教育家,也是「大百科全書」與「西方世界經典叢書」的推動者。他相信:閱讀,不只是吸收資訊,更是一種思辨的藝術。
你會把每一本書當成智者的對話對象嗎?你知道什麼是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嗎? 如果你從未想過這些問題,那麼你或許從未真正「讀過」一本書。🍕5段心得感悟
基礎閱讀
當我們從牙牙學語的嬰幼兒階段一路成長到六、七歲時,就在為「閱讀」進行重要的準備工作。這個階段的孩子透過不斷吸收與記住詞彙,逐步學會如何組合出正確的句子,並建立起三、四百個以上的字彙量。透過閱讀,孩子們可以滿足旺盛的好奇心,探索科學、社會、藝術等多元領域,進而開拓視野。能夠簡單讀取資訊的能力,就符合了基礎閱讀的要求。
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大致可分為「略讀」與「粗讀」兩種方式。略讀,是一種有策略的快速瀏覽方法,可以先從書籍的封面、作者序、目錄與索引著手,了解作者背景與書的大致架構,再挑選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章節閱讀,甚至翻閱結尾的兩三頁,掌握全書重點。
這樣的閱讀方式,雖然不逐字細讀,卻能有效建立對一本書的初步認識,在閱讀一本艱澀或較難理解的書籍時,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原則值得遵循:第一次閱讀時,先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不要因為遇到難懂的內容就停下來查詢。這樣的「整體式粗讀」雖然可能只能吸收大約50%甚至更少的內容,但它能幫助你建立全書的脈絡,為第二次深入閱讀奠定基礎,理想的閱讀速度,不只是「快」而已,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變速」,何時應快讀略過、何時需慢讀細品,才是高效閱讀的關鍵。
所以我們應該作到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分析閱讀-上
在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這本書屬於哪一類型的書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閱讀策略。就如同工具要搭配正確的使用方法,知識若想轉化為實用的智慧,也必須依循相對應的操作規則,讀者應該訓練能夠用一句話,或至多幾句話,簡要地說出整本書的核心內容與主題。若只能含糊其詞地說「我大概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但說不出來」,那麼表示理解尚不夠深入,連自己都無法說服。能夠區分不同部分與段落的功能,並進行歸納統整,是閱讀理解的關鍵能力,尤其在閱讀理論性或論述型的書籍時,找出作者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作者如何透過論證與資料來回答這些問題,更是理解的核心。
總結來說,有效的分析閱讀可遵循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 辨識書籍類型—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的書,而且越早越好,最好在開始閱讀之前就已明確了解。
- 用一句話概括全書—嘗試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精準敘述整本書的主旨。
- 梳理書本架構—列出書中重要篇章,說明它們如何依序構成一個有邏輯的整體。
- 辨識問題與答案—找出作者所提出的核心問題,以及書中給出的解答與論證過程。
前四個原則,是有效理解一本書的基礎,也是真正掌握一本書的關鍵。
你應該有辦法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是什麼。
分析閱讀-下
達成共識,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努力的目標。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要設法找出書中最具關鍵性的詞彙,並透過這些詞語與作者進行溝通。只有當某些詞彙被賦予特殊意義,成為表達作者思想的核心時,它們才真正變得重要,對讀者而言,這些讓人感到疑惑、難以理解的詞語,往往就是最值得關注的「關鍵字」。此時,我們應運用上下文的線索與自己現有的知識,努力還原這些關鍵詞的深層意涵。這是一場從「不理解」走向「理解」的思維轉化歷程,不僅是知識的吸收,更是心智的鍛鍊。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啟發式閱讀」。
基於這樣的閱讀觀點,分析閱讀的第五到第八項基本規則可整理如下:
- 詮釋關鍵詞彙,與作者達成共識—找出作者賦予特殊意義的重要詞語,並釐清其在上下文中的準確用法。
- 抓出主旨句,掌握中心思想—從最具分量的句子中提煉核心論點與主張。
- 重構論述脈絡,理解作者立場—釐清論點間的邏輯,整理前因後果,掌握作者的主張。
- 找出作者想要解決的答案—有關本書想要探討的問題,作者到底找出解答了嗎?
我們所討論的規則是要幫助你理解一本書,而不是滿足你的好奇心。至於分析閱讀的第九至第十一項原則,則要請讀者試著對作者提出個人化的評論與判斷,這部分屬於進階層次,大叔不深入探討。
主題閱讀
在主題閱讀中,閱讀的目標不再是理解某一本書的全部內容,而是為了解決一個明確的問題,從多本書中搜尋、比對、整合出有價值的觀點與答案,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下,我們不再拘泥於通讀每一本書,而是有策略地找出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章節。這是一種主動而目的導向的閱讀方式,重點在於將不同作者的觀點納入對話之中,針對同一主題進行比較、整合與反思,必須理解,不同的作者未必能夠直接回答你所關心的問題。你所做的不是單純的摘錄,而是建立一個有根據、有邏輯、屬於自己的結論。這正是主題閱讀最核心的價值。
簡而言之,主題閱讀可依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 找到相關章節:不必拘泥於閱讀整本書,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章節即可。
- 引導共識建立:從多本書中引導作者的觀點,與你的主題產生連結,逐步達成思維上的共識。
- 釐清問題:明確你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讓閱讀更具方向性。
- 界定議題:辨別各種觀點與立場,建立清楚的議題輪廓。
- 分析與討論:整合不同作者的看法,進行比較、批判與評析,最後形成有依據的個人見解。
主題閱讀是一場由你主導的知識建構歷程,它不只是閱讀,而是深度思考與主動探索的表現。唯有如此,閱讀才真正成為你思想的延伸與力量的來源,主題閱讀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圖片來源:unsplash
🍕值得記錄的關鍵字
閱讀、略讀、粗讀、關鍵字、書本架構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大叔的觀點
這本書雖然是本工具書,但對於很少接觸艱澀內容的大叔來說,讀起來實在不輕鬆。但我認為,不需要像咀嚼般逐字讀懂這本書,只要把書中「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的幾個重點靈活應用在日常閱讀上就足夠實用。就像逛書店時,我們會隨意的挑書比較,這就是在執行檢視閱讀的一部分。
出版社往往會把重點內容印在封面或書背,再翻閱前言、作者序、目錄和尾頁,有了這些資訊,就能夠當作是否購買此書的評估關鍵。在《不敗學習力》一書中提到,人類記憶會隨時間指數化遞減,必須定期複習,而分析閱讀所提到的「關鍵字」與「書本架構」正是幫助快速回想的工具。大叔認為,這是每個愛看書的人基本要做到的程度,當你說一本書好或不好,總得說出一兩句有內容的見解吧?不然會讓人懷疑你真的讀過嗎?
當然,大叔承認,自己的能力範圍只能閱讀一些與生活相關,滿足資訊娛樂需求的書。但作者顯然希望我們不要停留在這個層次,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如果這本書能幫你提升理解力、拉高閱讀層次,那麼你就會逐漸培養出分辨「好書」與「爛書」的能力。畢竟大多數人閱讀時間有限,挑對書、抓住重點、獲得實質成長,才是真正有效的閱讀方式,也是大叔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