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複的夢醒來總特別累
每次醒來都像曾經歷過:你不是唯一一個「夢到重複場景」的人
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夢境,在不同的夜晚反覆出現,也許是相同的地點、類似的情節,甚至是重複出現的某種感覺——例如焦慮、逃跑、驚恐、迷路。雖然夢裡細節每次都有些變化,但主軸總像在「重播」。這種「夢到重複的場景」,其實是很常見的心理現象,也可能與大腦記憶處理、自我意識整理、甚至創傷經驗有關。
根據2024年發表於《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最新研究,夢境的形成與我們在清醒時的記憶統整有密切關聯。而重複夢境則可能是大腦在「模擬解決問題」或「尚未結案的情緒議題」。
心理學家指出,重複夢境就像是潛意識在進行舞台排練——你可能一直夢見自己在同一條街上迷路,或每次都趕不上火車,這些情節所象徵的往往不是具體事件,而是「心理未完成」的象徵化顯現。例如迷路可能象徵人生方向的困惑,趕不上車可能代表壓力與恐懼感。
如果夢境中逐漸出現微小變化,表示潛意識正在試圖解構原本的壓力模式,這是心理整合與情緒釋放的開端。
什麼是「夢中夢」?那些夢裡醒來又入夢的錯亂層次
「夢中夢」是一種在夢境中以為自己醒來,卻又發現仍在夢裡的狀態。這種經驗有時會讓人產生強烈的真實感,甚至懷疑現實。夢中夢的原因從腦科學上來看,可能與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活性下降有關。當這個負責判斷現實與虛構的區域進入低功率時,我們較容易失去對真實世界的辨識。
夢中夢心理學則多半認為這是潛意識在進行「多層次訊息處理」的一種表現。有趣的是,許多心理治療師指出,夢中夢往往出現在人生關卡時期,或有重大壓力的階段,象徵著「我還沒有完全面對某些真相」。
夢中夢有時會與創傷經驗中的解離現象重疊。心理學家指出,當一個人面對高度壓力而無法當下處理時,大腦會進行「解離」來暫時保護情緒系統,而這種機制在夢境中可能以「夢中夢」的形式出現。這就像是潛意識在層層包裝某個不願直視的議題,期待在合適的時機被理解與整合。
為什麼我們會夢到奇怪的夢?——潛意識與符號的交會
「夢到奇怪的夢」這句話本身其實就帶有主觀感受,因為夢之所以奇怪,是因為它不像清醒時的邏輯運作。但從夢分析的角度來說,這些「奇怪」其實很有意義。
精神分析學派(以榮格與佛洛伊德為主)認為夢境是一種象徵語言。你以為夢到一隻奇怪的生物,其實可能是在表達你心中的一個壓力源、一段情緒,或是一個未完成的心理議題。尤其在你近期經歷重大事件(如分手、換工作、失去親人)之後,這些符號更容易以陌生或誇張的形式浮現。
以2023年耶魯大學的一項睡眠研究為例,研究者指出「情緒記憶在REM期會被活化」,而當我們處理情緒的方式較迂迴時,大腦就會以更形象化、象徵化的夢境形式呈現。
榮格認為,夢的內容若未被意識整合,可能會持續影響我們的日間情緒。例如夢見在隧道裡奔跑,可能在白天引發無名焦慮。若能透過書寫或心理諮詢將夢中的象徵「拆解」,情緒會更容易被理解與釋放。這也是許多心理師會建議使用「夢象分析」的原因之一。

重複夢的心理學:大腦在重播什麼?
根據加拿大心理學家Antonio Zadra的長期研究,超過60%的人一生中都有夢到重複場景的經驗。他在《When Brains Dream》一書中指出,重複夢往往圍繞以下主題:
- 被追趕或逃跑
- 找不到出口(如迷路、電梯故障)
- 遲到或準備不足
- 掉牙、受傷、裸露
- 回到學校或童年場景
這些主題其實都是與「控制感缺失」有關的潛意識投射。而我們的大腦會重播這些夢,並非是要懲罰你,而是希望你透過反覆「練習」某種情緒或行為應對模式,來逐步處理內在未解的議題。
近年神經科學強調大腦的「可塑性」——即神經迴路會根據經驗而改變。重複夢正好反映了這點:當我們某種情緒或應對模式一直無法轉化,大腦就透過夢境不斷「試圖學習」。這是一種內在修復機制,也可能暗示我們應重新檢視某些生活方式或壓力源。
延續的夢:潛意識的長篇小說
有些人更進一步,夢不只是重複,而是「延續」,彷彿每晚的夢是一場劇集,每一集都接著上集的進度。這種現象稱為serial dreams(序列夢)。
夢到延續的夢其實非常稀有,但心理學家指出,這通常發生在創造力高或情緒強烈投射的人身上。根據一項2022年MIT夢境研究室的調查,這類型的夢境與記憶穩定化(memory consolidation)高度相關,也可能是潛意識「構築劇情」以處理特定議題(例如自我認同、人際關係、創傷)的方式。
簡單說,你的大腦可能真的在夢裡寫劇本,只是觀眾也是你。
台灣常見夢境的文化觀點:雞飛狗跳背後的潛意識
台灣民間流傳的夢境解釋中,有許多極具地方色彩的主題,例如:
- 夢到掉牙:長輩常說這會「有喪事」,其實可能代表失去掌控感或害怕老化,心理學上象徵自我形象受損。
- 夢到蛇或動物咬人:有些人認為這是「要發財」,但精神分析則視為被壓抑的性衝動或恐懼表現。
- 夢到祖先或亡者說話:被解釋為「祖靈顯靈」,其實在創傷心理學中,這可能是尚未完成的哀悼過程在夢中重現。
- 夢到考試沒準備好:台灣升學壓力文化深植人心,這類夢往往出現在工作壓力大或責任感過重時,象徵「害怕被評價」。
這些文化夢境的象徵,其實可以和心理分析互補來看。例如夢見水流或洪水,在台灣民俗裡常視為財運之象,而在心理分析裡則象徵情緒的奔騰與壓抑的釋放。若能將文化象徵當成切入點,並結合心理意義的解析,將更有助於夢的整合與自我理解。

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夢境素材?——潛意識的剪接師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經常無意間成為夢境的素材來源。你白天看過的影片、聽過的話、經歷的情緒張力,甚至只是擦身而過的場景,到了夜裡,可能都會被潛意識「剪接」成片段夢境。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心理學家會提醒:夢境不是從天而降的神諭,它其實來自你自己,是你過去24小時(甚至更久)的經驗積累與情緒殘留的加工產物。
在2022年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學者以「日殘效應(day residue)」來說明夢境如何消化白天的刺激。結果發現,超過70%的夢內容都可追溯至白天的經驗,尤其是與情緒強度有關的事件,更容易被納入夢的敘事中。
這些現象讓我們意識到:夢境雖看似虛幻,實則是大腦最真實的「編輯室」。我們不是被動接收夢,而是夢的創作者,只是這個創作過程大多在無意識中進行。
為何有些生活事件不會馬上入夢?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重大事件(如失戀、失業、親人過世)並不一定馬上出現在夢中,而是會延遲幾週甚至幾個月。這並不代表夢境與之無關,而是因為大腦需要時間處理這些創傷、轉譯成象徵,再以可接受的形式出現。
也就是說,有些夢之所以重複,不是因為你不想放下,而是因為你還沒準備好「以新的方式理解那個事件」。
如何應對重複夢?——夢分析的實用做法
在面對重複夢時,最重要的不是焦慮「為什麼又夢到這個」,而是轉念思考:「這個夢想說什麼?」。重複夢境不見得是一種困擾,它更像是一封未讀的信,一份等待拆封的提醒。在它一再重現的背後,也許是一個你尚未解開的情緒結,或一段你該重新觀看的人生經歷。
有些人會在心理治療或生命轉折點後,發現長期重複的夢開始變化,甚至消失。這不是因為夢「治好了」,而是你終於不再需要它提醒——因為你已經懂得如何在現實中面對那份焦慮、缺席、或渴望。
夢境從來不是單向的,它在說話,也在聽。我們越願意聆聽,它就越願意引導。
如果你經常夢到重複場景或相似夢境,以下是一些夢分析的實用方式:
1. 建立夢境日記
醒來後立即寫下夢的情節、感覺與關鍵符號,即使只記得片段也沒關係。這可以幫助你追蹤潛在主題。
2. 關注情緒,不只是內容
夢的場景可能荒謬,但情緒通常是真實的。問自己:在這個夢中,我是害怕?羞愧?無力?快樂?
3. 嘗試夢中再造
這是某些心理治療中的技巧:讓個案想像自己在夢中做出不同選擇,例如從逃跑改為停下對話、從無法脫困變成呼救。這可潛移默化地改變夢境內容。
4. 不用強迫自己「破解」
夢的象徵有其開放性,不一定要解讀出單一答案。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與這些夢共處、理解、甚至與之對話。
結語:夢是潛意識在「說人話」——只是它的語言比較繞
夢到重複的場景、夢中夢、夢境延續,其實都不是詭異的靈異現象,而是潛意識透過象徵、拼貼、重組與表演,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一種方式。
夢,是一場沒有字幕的心理紀錄片。
學會閱讀它,也許就更懂自己正在經歷什麼,逃避什麼,渴望什麼。
夢境,尤其是重複出現的夢,是潛意識最具韌性的表達形式。它們也許令人困惑、令人驚惶,但當我們不再逃避,而是選擇面對、書寫、對話、理解,我們會發現夢其實從未與我們為敵,它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邀請我們看見真相、修復過去,並重新擁抱那個正在改變的自己。
當你再度夢到熟悉的場景,請記得,那或許不是一場詛咒,而是一道通往更深覺察的門。
下次再夢見那熟悉的樓梯、舊教室、逃不完的小巷時,不妨這麼想:這不是重複的夢,而是潛意識在說:「我們來到下一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