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都能在臉書看到一些自命名人的自拍合影,hashtag都是#相見歡。最妙的是機關、學校首長拜會、接待外賓的照片,底下註明「OO長與XX先生相見歡」
《相見歡》作為成語,源自詞牌。可是,不才搜尋歷史上有名的相見歡詞,看到的是:
「卷羅幕,憑妝閣,思無窮。暮雨輕煙魂斷、隔簾櫳。」(唐 薛昭藴)「情極處,卻無語,玉釵斜。翠閣銀屏回首,已天涯。」(南唐 馮延巳)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宋 朱敦儒)
「灑清淚,嘆人事,與心違。滿酌玉壺花露,送春歸。」(宋 陸游)
「人欲去,花無語,更遲留。記得玉人遺下,玉搔頭。」(金 元好問)
「紅蠟淚,青綾被,水沉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清 納蘭性德)
「一葉落,數聲角,斷羈魂,明日試看衣袂、有啼痕。」(清 顧彩)

當然,震鑠古今的自是南唐李後主的兩闕《相見歡》,可真是催動了幾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與慘綠少男少女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生長恨!
林林總總的詞藻與背景,或者拽一下流行的說法--text and context,沒有一個「相見歡」是形容歡聚或者燈光美、氣氛佳的重逢。如果用在莊重的官方晤談,則尤為不倫不類。那為什麽大家堂而皇之用之不疑呢?當然是對文字、體制的苟且,對人云亦云的俗套毫不在乎。更變本加厲的,則是一班後現代網路鍵盤手,詆毀這類的認真是過時老派的斤斤計較,應該拋開文化包袱,「自自冉冉」。
這個不在乎,那個該打倒,匆匆的林花謝了,還剩下什麽?看著諸多習焉不察的「相見歡」臉書文,我笑著笑著,就哭了。
#萬病可醫
#俗病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