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到本書,我就迫不及待翻找,結果......
完全找不到「侘寂」二字!
連wabi 這個字,也只在第三章「利休的茶室」--精確地說:是第94頁至161頁,才出現,而且是用來概括描述利休集草庵茶大成開啟的傳統,佔全書本文305頁裡也僅為21.9%。作者自承對飲茶的氛圍有感,是始自台灣茶,甚且,作者每天早上的例行公事,是來上一杯中國茶!翻遍全書,作者並不標榜日本茶道,尤其是抹茶道的繁縟儀式化,以及耽美的幽玄物哀,對所謂的「陰翳禮讚」,他竟是促狹地形容德正寺茶室臭氣盤旋的廁所原址!他保持與這些NHK 樣版宣傳「日本之美」的形式化精巧包裝的距離,其實在第四章「利休之後」裡有了間接的答覆:利休的「草庵茶室,曾幾何時已成為存活主義的代表」。而存活主義,是「不以變化和新味,反而以持續為要旨繼續下去。」若再對照他青睞的由文人、學者領軍興起,平民化、經濟化、且茶湯香味相對較有爆發性的煎茶道,更能理解他對淪為貴族、武家、叢林豢養褻玩的名實不符的「和敬清寂」、「一期一會」口號將如何格格不入了!這種觀點違反此間十數年來茶藝界耳食之輩的信仰效顰,絕對不是因為作者藤森照信對茶道陌生。相反地,他不但博覽群籍、轉益多師,尤其遍訪多國、考察交流。他之所以有這種拔乎流俗的見解,一方面可以從與他共創「路上觀察學會」的赤瀨川原平的前衛精神去理解,另一方面:他是建築師。而建築,除了決非案頭之學,先天強調劍及履及、五識俱全的身體感實踐,實務亦必與時代、技術、環境同步進化。也就是說:這本《茶室學講義》是藤森照信廿多年行其所知、知行合一的茶室理論與實作的結晶。
本書主軸為茶室建築,述及內外設計的理念與圖解不少。於是有此間茶界人士遽云:茶室才是日本茶道的靈魂。此言似未達一間。藤森雖本於專業,但他的用心則在掌握空間與場所精神。以此線索出發,在過去,茶室內外一方面是一種茶人的茶道具,用以渾然體現自身藝術觀;在今日的藤森構想,則成為開放式的劇場,以強烈的空間、光線、氣流反差來刺激參與者進出躪口後敏銳地體驗自然之美。這種了悟,是藤森深思熟慮後提出的日本當代茶藝茶學。而論者斤斤於「待庵」,艷稱藤森嚮往「枯素簡淡」,更證明此間流俗與藤森的格局、內涵宛如天壤之別。
從本書譯者署名「楊周素華主譯、張元茜協譯」即知其不苟且不詭隨的慎重。二位台灣的現代藝術界的推手地位,人所共知;即在今日位列「亞洲文化協會」當軸,獎掖後進猶不遺餘力。特別是張元茜非但是藤森照信迷戀台灣茶的推坑元凶,事實上她與茶藝界的深厚淵源,乃至贊助傾動一時的茶書院的緣起,我恰巧都目聞目見。以二人對茶界、對藝術之駕輕就熟,本書迻譯仍耗時兩年有餘,其慎重將事自不待言。我也曾就譯本與日文原版的章節差異就教於元茜學姐,答以:此乃獲得作者同意的刪改,無礙完璧。本書譯者既不伐善施勞,也不央求名人贅語,襯以今日喧囂的世道,真是一帖清涼劑。然而,以原著之價值與譯筆之達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固自可期,或許也不須我錦上添花了!
本書資料:
書名:藤森照信的茶室學:日本的極小空間之謎
作者:藤森照信
譯者:楊周素華、張元茜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5/7初版
ISBN:978626418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