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1日,鄭培凱老師為我開了一扇窗。舉凡魯迅、馬路天使、東方主義、布萊希特,上下古今,逍遙課堂,賞心之樂,非但撩撥起我卅年來對文化批評相關學問與實務的游興,其點睛之筆,厥非這門「傳統戲曲與文化變遷」中的崑曲課莫屬了!
雖說我從小跟著母親看電視國劇,對傳統戲曲不算一張白紙。但也得到上了鄭老師的課,才驀地發現崑劇的洞天桃源。講是洞天桃源,一點也不錯。崑劇詞曲樂音的優美,身手眼步的婉孌,情節排場的靈動,都跟習見的民俗戲風格判若兩途。記憶猶新的,是鄭老師特別囑咐之下去聽了華文漪高惠蘭赴美表演前在北藝大的演出。演完後,老師笑吟吟問:「喜歡嗎?」我還很不客氣地對演出用上小蜜蜂,還有華、高略為誇張的演法給了負評。料不到從此竟永遠錯過華文漪的現場表演了!
爾後不到兩年,鄭老師去了香港城市大學開辦中國文化中心。其間只要因公訪港能抽空,我必往拜謁。老師在香港的術業,如星日麗天,有目共睹。但推廣崑曲,以及映帶的晚明江南文人的藝術與生活品味,進而賡續中華藝文慧命,顯然是老師暫息公務仔肩後依然念茲在茲的宏願。近十數年,老師發表的著作演講,超過半數是與昆劇有關,最近的即是這本《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
這本書匯集了廿多年來鄭老師在報章與研討會發表有關崑曲的文化意義的雜文與講稿,只是老師的崑曲相關述作的九牛一毛,但也有粲然可觀的23篇。分為三個部分:一、聽戲與唱戲,以觀戲的心得為主;這部份筆調最輕鬆,每篇最簡要,比較像宴席的前菜。不過,可不是花生、皮蛋之類的尋常零食,卻是類似法國菜的hors-d’œuvre加上potage加上entrées,足以表達主廚/作者巧思;二、東西文化的歷史錯位,講的崑曲與湯顯祖和外國戲劇經典與大師的比較。這一個部分對不熟悉崑曲的人是有點困難,但是對熟悉的人來說,能在研究基調上或許有些特別的啟發;三、經典與傳承,著重在檢討崑劇近年翻紅後的問題,也闡述了鄭老師主持的「崑曲傳承計劃」的旨趣。這部份五篇文章佔了123頁,不但是三部份裡最多的,而且幾篇文章老師時發罕聞的激越之言,足見其悄悄憂心。這部份堪稱所有關懷崑劇,乃至一切傳統戲劇今後發展最應該讀,也最能會心的篇章。
不能否認:這本書不是崑曲藝術的入門書,卻也不像「崑曲傳承計劃」剛出版的《月明雲淡露華濃:岳美緹藝術傳承記錄》那種完全是崑曲行家才能讀通的書。這本書最特別之處,反而在體現鄭老師的學術關懷與研究門徑。例如「湯顯祖與莎氏比亞--東西文化的歷史錯位」,開篇長段討論所謂比較文學、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非常值得很多年輕學者省思的。尤其根據我的觀察與經驗,在AI 當道之下,沒有洞見的比附式、看圖說話式,關鍵字式的比較研究,恐怕很快就沒有立足之地。而「坂東玉三郎和崑曲藝術的普世價值」,表面上是刻劃出跨域、跨界、跨國藝術交流的動人案例,實際上是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其祝禱中國藝術金聲玉振於三千大千世界的悲願,躍然紙上!
本書第三部分前半段講到崑曲雅化與衰微的歷史,不僅在釐清即至今日部份學者仍存在的誤解,更重要的,是觸及了雅化、文學化的戲劇藝術在傳播的廣度(空間)與縱深(時間)的可行性的大問題。後半部論及傳統藝術的年輕化、商品化、西化的利弊,鄭老師激憤地說:『長此以往,文化非但得不到傳承,還會變成金錢的奴隸,在人性貪婪的鞭策下,驅動經濟利益,使文化扭曲變形,斫喪文化傳承的內在精神。』讀著這一段,想想此間若干年的廟會式文化祭、政治正確的獎助影劇、嘩眾取寵的跨界創意新戲,頓時覺得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實在是彼岸此岸,心同理同啊!
我問過鄭老師為文之道,他特別指出要像蘇東坡一般遠近高低俱能賞之外,還要講究層次。每個層次都有個境界,但不須絮絮叨叨。我問道:「要怎麽寫才不會過猶不及又讀起來不彆扭費力呢?」他笑答:「懂的人自懂。」這本書裡細節的微言大義甚多,稍不注意就滑過錯過。一方面本書讀者多少需要些戲劇與文學的底子,所以我原本對推薦本書給大眾有點躊躇。但既讀本書如行山陰道上,美景歷歷,令人目不暇給,且本書乃老師近廿年心血之吉光片羽,若坐享花實繁茂之園林而不言,哪知如許勝事,真乃「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上負師恩,下愧卅年來流連雅道的韶光啊!
本書資料:
書名: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24年3月初版
ISBN:97898888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