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風潮下物質文化史寫作的未來--《色彩列傳》與《世界是什麽顏色》的比較聯想

Kang-Ywe Lyau-avatar-img
發佈於不藏私品味秘技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先說結論:百科全書式的物質文化史會越來越沒有未來!單純的英文中譯,則已經沒有現在了!

拿兩本以顏色為主題的書作例子:《色彩列傳》是法國學者米歇爾·帕斯圖羅的系列著作,包含了從藍、黑、綠、紅、黃、白的視角闡述的歐洲為中心的文化史;《世界是什麽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則是英國學者詹姆斯•福克斯從黑、紅、黃、藍、白、紫、綠出發的全球文化史。兩者的意圖都是超越美學、心理學、社會學、藝術史限定範疇的全景敘事,對象是一般讀者,所以很適合比較。我都用中譯本,以示公平。


《世界是什麽顏色》雖未列入BBC的藝術史系列專輯,但是風格非常類似,也被「泰晤士報」與「觀察家報」選為年度好書。寫作的角度包羅萬象,貌似平等尊重不同的文化傳統。從一般標準來說:是一本打安全牌的著作,也符合所謂全球化與在地化平衡的潮流。


《色彩列傳》是一個顏色獨立為一冊,比較類似作者在大學、研究所開課的講義。各冊之間在論點與敘事上多少有些重複。而作者很明白表示:不打算涉獵自己專業以外的文化體系,因此他對中古史、法國史的著墨較深,對文獻資料的引用與探討也較多。《色彩列傳》雖是科普級讀物,實則宛如波瀾不興的貝加爾湖--物種繁茂卻深邃難測。


這兩本書最大的差異,是在主張與方法論。《色彩列傳》旗幟鮮明,開宗明義就揭櫫:顏色是文化的現象,即使是所謂物理學的發現與解析,也是在落實人類文明上形成社會與文化作用,才有了歷史意義。另一方面:因為人為機制的作用與誤解,影響到了人對顏色的迎拒,多少造成生理反應,所以所謂顏色的神經生理學、近代成立的色彩學,都不能說是訴諸人類本質或者普世性評價的價值中立理論。而他的解析與引證用到文獻、考古實物、圖像的比例,比起繪畫要多得多。反觀《世界是什麽顏色》,每一章對藝術品的重視程度雖較大,但也不吝引用物理、心理、社會學、人類學的論述。結果則很類似當下流行的「研究型展覽」,面面俱到,但實在看不出作者/策展人的主張。如果配合作者在代序中提到他的寫作動機緣於幼年經驗的煽情語調,我強烈感覺作者想擔任的是以顏色為主題的文化觀光導遊,以增添歡愉充實感為首務。作者的主張,充其量,只能說是未明言的文化相對主義。


就翻譯而言:《世界是什麽顏色》是中規中矩的英譯中。譯者過去的譯作涵蓋企管、文藝、史學、新聞、親子教育等,頗為資深,譯筆四平八穩。我找不到《色彩列傳》譯者其他出版的譯作,但譯者對本系列下的工夫卻不僅限於翻譯,也做了校勘與補充,甚至指出作者原文的文字錯誤,以上均列於譯註之中,還在每一章加上一些原著沒有的說明。例如「藍色」的第8頁下方『迪奧克里斯』與『基督教早期教父』的說明即是如此。


進一步對比兩本書對同一個主題、同一個資料的處理,非常有趣。《色彩列傳》始終意圖展現色彩的評價在同一個文明的多面性與以及其地位升沈的歷程與背景。而《世界是什麽顏色》就是列出現象,頂多做到不同文明的對比,相對不強調顏色評價的歷史演進。例如:《色彩列傳》說明黃色在遠古到羅馬時代是很受重視的色彩,但從9世紀到12世紀地位下跌,13世紀地位恢復,16世紀以後又一路回跌,18世紀初期中期隨著東方風與中國風而短暫走揚,之後沈底,一直到19世紀後半在部份藝術家的偏愛下在某些狀況略有復興,但從羅馬時代開始,黃色的正負面形象就並存至今。在《世界是什麽顏色》對歐洲人對黃色的惡感則歸咎於基督教信仰與黃色顏料的不穩定性,整章給人的感覺是:基督教得勢的歐洲裡黃色地位就一瀉千里,用以對比黃色在中國、印度的崇高地位。而對於基督教猶太人衣飾的規定與黃色作為猶太人恥辱的標記,《世界是什麽顏色》武斷而含糊地斷代於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但是《色彩列傳》對這條史料的分析較為細膩:他認為可能反而是9世紀已經開始有了黃色與猶太人的連結,14世紀對猶太人的服裝規定才較普及定型。但是黃色做為猶太專屬標誌色,本書明言:「無論是對於猶太人還是其他人群,都能找到太多反例,以至於不可能在其中找到一套普遍的規律,甚至連規律的雛形也看不出來。」


《世界是什麽顏色》這本書最值得借鏡的,是作者依其本行對藝術作品的賞析。還是以黃色為例:作者花了整整十頁來描述透納如何喜好黃色、使用黃色。這些分析對於深度理解透納很有意思。同理,本書在講到藍色時舉證的康定斯基與克萊因,講到紫色時提到拉斐爾,都有助於讀者充實賞鑑能力。而毫未提到藝術作品的「白色」,也是寫得最貧乏的一章。對黑色則大力揄揚日本的幽玄精神與墨絵,還豔羡川久保玲的「三種深淺的黑色」,則讓早就爛熟於「墨分五色」的水墨傳統的我們啞然失笑。總之,這本書做為欣賞西方藝術的快充,是最適當的用途。除此以外,讀完之感,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色彩列傳》的作者是敢於表達自身立場與喜好的。但不代表他感情用事到扭曲研究取向。因為夠坦誠,所以本書最有價值之處,在提供讀者思考、檢驗他的命題、方法、理論的線索。本書雖是面向大眾,但作為藝術史研究所的參考讀物也蠻相宜。


《色彩列傳》有一個觀點很值得注意:羅馬帝國以前的歐洲與近東主要文明對於顏色的聯想是無法脫離物質而存在。對比「五德終始說」早在戰國時代定型,我們的文化很早就將顏色的抽象性發展出象徵系統,外溢到上自皇室下至庶民的日常生活。對顏色的抽象性既習以為常,近廿年隨著歷史學界對物質史、貿易史的注重,華人學界對顏色的物質性背景的歷史研究卻方興未艾。但是越來越多所謂物質導向的藝術史、區域史研究,遠比不上如《維梅爾的帽子》的開闢之功。其分析與論述,亦不過是大鍋炒的套路,充其量是百科全書。


過去,百科全書是人人景仰的知識大全,有錢人甚且購置整套放在客廳做為家有詩書氣自華的裝潢。但現在有了AI,任何人只要輸入關鍵字,AI 都能產出有模有樣的簡報,而利用AI 翻譯簡直是日常作業。沒有洞見的百科全書還能在明天有價值嗎?不能加值的翻譯,在今天還有存在必要嗎?是否華人學者能本於自身傳統--例如:對顏色的抽象性的重視--開展出物質性歷史與人文思想演變的交互辯證,而不是單純抽樣某一個物質或形式的關鍵詞作幾篇歸納性的百科全書式論文呢?


本書資料:

書名: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作者: 詹姆斯•福克斯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8月11日初版

ISBN:9786263183605


書名:色彩列傳--藍色、黑色、綠色、紅色、黃色、白色

作者:米歇爾·帕斯圖羅

譯者(簡体中文):藍色:陶然;其餘為張文敬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6/8/1~2024/6/1














avatar-img
22會員
109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未來,還會有美術館定期辦理移工藝術展,進而擴大為雙年展嗎?以邁入老齡化的台灣的勞動力結構來推估,這個期待絕對不是苛求。希望移工藝術展永不會如學者的假掰「逃逸線」,而是真正的生計生活生命焠煉下的美麗。
1994年3月11日,鄭培凱老師為我開了一扇窗,舉凡魯迅、馬路天使、東方主義、布萊希特,上下古今,逍遙課堂,賞心之樂,非但撩撥起我卅年來對文化批評相關學問與實務的游興,其點睛之筆,厥非這門「傳統戲曲與文化變遷」中的崑曲課莫屬了!
我們週圍總能找到一種「畏友」--你明知他講話很有道理,才氣橫溢,但你吃飯喝酒打牌絕對不會找他;失戀、被老闆霸凌時,也絕不敢找他哭訴的。蘇珊•桑塔就像這種人。
ARTReview 的年度全球藝壇影響力百大排行榜公佈,這是前十名破天荒沒有一位白人男性的榜單!而且也是頭一回第一、第二名都是亞洲人。這可以解釋為「東風壓倒西風」嗎?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未來,還會有美術館定期辦理移工藝術展,進而擴大為雙年展嗎?以邁入老齡化的台灣的勞動力結構來推估,這個期待絕對不是苛求。希望移工藝術展永不會如學者的假掰「逃逸線」,而是真正的生計生活生命焠煉下的美麗。
1994年3月11日,鄭培凱老師為我開了一扇窗,舉凡魯迅、馬路天使、東方主義、布萊希特,上下古今,逍遙課堂,賞心之樂,非但撩撥起我卅年來對文化批評相關學問與實務的游興,其點睛之筆,厥非這門「傳統戲曲與文化變遷」中的崑曲課莫屬了!
我們週圍總能找到一種「畏友」--你明知他講話很有道理,才氣橫溢,但你吃飯喝酒打牌絕對不會找他;失戀、被老闆霸凌時,也絕不敢找他哭訴的。蘇珊•桑塔就像這種人。
ARTReview 的年度全球藝壇影響力百大排行榜公佈,這是前十名破天荒沒有一位白人男性的榜單!而且也是頭一回第一、第二名都是亞洲人。這可以解釋為「東風壓倒西風」嗎?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什麼是人類學?為何需要人類學?人類學如何實踐?古典人類學研究一直想用過去來解釋現在,其預設了有一整體的結構(文化),使其能夠在不同的世紀、相隔遙遠的地方,以同一種聲音呼應對話。而人類學家能夠藉由研究人類的文化,找到與自己特殊思考方式之間的一種結構上的共通之處。 「人類學研究的是不同人群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