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積雪》 清 李祺生
- 元圃層城記未真,玉峰縹渺見精神。
- 天遙嶺海偏凝雪,地近蓬山訝砌銀。
- 六出花飄雲氣碾,全臺源衍瑞光淪。
- 何年分得崑岡脈,來障東南半壁新。
- 淪,念lin5, 取車鄰鄰,馬蕭蕭的音! 鄰對應輪! -i vs -u 不管是輔音還是元音都有文白或腔口的對應關係! 如 斤,巾,恨等!
- 元,是清朝文人避諱康熙皇帝的玄燁的玄字改元! 玄圃即是懸圃!
- 「碾」不如用「輾」! 【玉篇】轉也。閩南語有「輦輾」 中文有「輾轉」一詞!!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328/8622364
你不知道的台灣詩作演示:
作者,李祺生字壽泉。生員。清道光年間(1821~1850)人士。曾參與《噶瑪蘭廳志》之修訂。 這首詩歌詠臺灣第一高峰玉山(古稱「玉山」或「新高山」)的積雪奇景,充滿瑰麗的想像與對臺灣地理的讚嘆。
「元圃層城記未真」: 「元圃」、「層城」皆是傳說中崑崙山上的神仙居所。詩人開篇即說,這些仙境的記載模糊難辨(「記未真」),暗示凡間難以確知仙境模樣。此句為下句鋪墊,將玉山比擬為仙境。
「玉峰縹渺見精神」: 緊承上句,點出眼前的「玉峰」(玉山)在雲霧繚繞(「縹渺」)中顯現,其靈秀超凡的氣韻(「精神」)卻清晰可見。此聯將玉山置於神話背景,賦予其超脫凡塵、如夢似幻的仙山氣質,奠定全詩崇高、神聖的基調。 「天遙嶺海偏凝雪」: 描繪玉山的地理特殊性。臺灣地處亞熱帶、熱帶(「嶺海」指五嶺與南海之間,泛指南方炎熱之地),且遠離中原(「天遙」),本不該有雪。但玉山因高聳入雲,竟能凝結冰雪(「偏凝雪」),「偏」字突顯其特異與珍奇。
「地近蓬山訝砌銀」: 將玉山比擬為東海仙山「蓬萊」(「蓬山」)。詩人身處這「仙境」附近,驚見(「訝」)山巔白雪皚皚,如同用白銀砌成(「砌銀」)。此聯以「訝」字表達驚喜,強調在南方炎熱之地見到高山積雪帶來的視覺震撼與讚嘆。「砌銀」的比喻形象生動,寫出積雪的潔白與覆蓋山巒的整體感。
「六出花飄雲氣碾」: 描寫雪花紛飛的動態。「六出花」指雪花(因雪晶多六瓣)。雪花在飄舞(「飄」),繚繞山巔的雲氣(「雲氣」)彷彿被車輪碾過(「碾」),翻滾湧動。此句結合視覺(雪花飄)與動感(雲氣碾),營造出玉山頂上風雪交加、雲海奔騰的壯闊景象。
「全臺源衍瑞光淪」: 由雪景昇華至祥瑞寓意。「源衍」指玉山作為臺灣諸多河流的源頭,滋養全島。「瑞光」指積雪反射的聖潔光輝,也象徵祥瑞之氣。「淪」有沉浸、瀰漫之意。此句意謂:玉山積雪的祥瑞光輝,如同其孕育的水源一般,瀰漫浸潤整個臺灣(「全臺」)。將自然景觀與對臺灣土地繁榮、福澤綿長的祝願相結合。
前三聯寫景,尾聯才是凸顯作者寫作此詩的意旨!
「何年分得崑岡脈」: 追問玉山的來歷。「崑岡」即崑崙山,在中國神話與地理中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詩人想像玉山是從崑崙山分出的支脈(「分得崑岡脈」),賦予其正統而神聖的出身,將其與中華文化根源相聯繫。 「來障東南半壁新」: 點明玉山的地理功能與象徵意義。「障」有屏障、守護之意。「東南半壁」指臺灣這塊位於中國東南海上的疆土。「新」字既指臺灣(相對中原)是新闢之土,也暗含生機、希望之意。此句意謂:這座分自崑崙的神山,何時來到此地,成為守護臺灣這片東南新土的雄偉屏障?尾聯氣勢磅礴,將玉山的地理高度提升為精神象徵——它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守護臺灣、使其根基穩固(如崑崙般)的神聖地標,寄託了對臺灣穩固繁榮的期許。
李祺生身處清道光年間(1821-1850),此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後,西方列強勢力東漸,中國東南沿海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臺灣作為東南海疆前哨,戰略地位日顯重要。作者參與《噶瑪蘭廳志》修訂,深諳臺灣地理與歷史,其〈玉山積雪〉尾聯的發想,實蘊含深刻的時代憂患與文化認同。在帝國衰微、海疆告急的時代,玉山從自然奇觀昇華為抵禦外侮的象徵與文化認同的載體。其積雪之潔白堅毅,隱喻士人對「守土衛道」氣節的堅持。作為修志的在地文人,李祺生藉玉山詮釋臺灣的「雙重歸屬」——既是蓬萊仙島(「地近蓬山」),更是崑崙龍脈的分支。此舉旨在建構臺灣與中原的文化紐帶,回應當時部分朝臣視臺灣為「化外之地」的偏見。「來障東南半壁新」一句,實是對臺灣未來的宣言:這片土地非僅邊陲孤島,而是中華文明向海洋延伸的「新半壁」。玉山作為守護者,既鎮守疆土,亦見證一個融合海洋性格與中原正統的新文明誕生。此中既見修志者對土地的深刻理解,更流露晚清臺灣文人以詩存史、以山言志的憂患意識——在動盪的世局中,為島嶼尋求安身立命的精神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