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看到游擊文化與吳曉樂發起這項採訪企劃時,就被深深吸引了。這是一個長年被壓抑、卻真實存在於許多女性生命中的經驗:人工流產。

身為女性,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共鳴,更是無聲的壓迫
我無法想像,到了今天,我們的法律還保留著「墮胎罪」。即使女性是懷孕的人,仍需另一半簽署才能終止妊娠。而對於未婚懷孕、尚未準備好,甚至是遭遇性暴力後懷孕的女性呢?她們為何無法擁有對自己身體的決定權?
書中一次次提醒我們:「母體優先」不只是一句標語,而是真實存在的倫理與現實。每個女生的選擇都該被尊重,因為「你的人生也很重要」。
我們太容易在廣告上看見當父母,特別是母親,第一次聽見心跳聲時所萌生的讚嘆與喜悅。也因為,當人們提到「拿掉孩子」,往往有意無意間預設了「某種母愛的缺席」。
若社會要求女人負起多數的責任,那麼,我們得先做到,讓女人分分秒秒都信任她對自己的性有天經地義的決定權。
我曾經也是其中之一:一段無法遺忘的傷痛記憶
由於性教育的薄弱,婚後初次懷孕的我,並不知道反胃與嘔吐是懷孕反應。那時,參加喜宴後開始嘔吐,以為只是腸胃炎,沒多想就請老公陪我去急診。在未排除懷孕的情況下,我接受了X光、斷層掃描,甚至進行闌尾切除手術。術後一週,我發現自己懷孕,那一刻的驚慌、懊悔與悲傷,至今回想起來,心裡還是會隱隱作痛。
為了胚胎健康的考量,我選擇了人工流產。手術那天,我躺在手術台上默默流淚。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懷孕,也是第一次體會到「無知與羞愧」對身心造成的深刻傷害。
慶幸的是,我遇到一位溫暖的醫師,將這次手術視為非自願性流產。那一刻我感受到,即使只是微小的體貼,也能成為救贖。
社會給我們的罪惡感,是真正的傷口
長久以來,「墮胎」這個詞彷彿帶著天生的罪惡感。女性被暗示流產就是「殺人」、就是「不負責任」。而未足月的胚胎,甚至會被說成嬰靈會怨恨母親,帶來厄運——這些說法無疑讓更多人選擇沉默,讓傷痛悄悄發炎。
我曾經相信這些,也曾自責得無法原諒自己。直到我讀到《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樣》這本書,才開始鬆動這些觀念。書中作者 Jessica 是一位能與靈體溝通的通靈者,她提到那些未能出生的靈魂是純淨而無執著的,祂們不曾怨恨、也不曾詛咒。
我們背負的,不是來自祂們的指責,而是社會強加的枷鎖。
這本書讓我鬆了一口氣,也重新理解「自己的選擇」
閱讀《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我開始看見更多真相——早期胚胎離「人」還很遠,多數情況只是未分化的細胞;懷孕不等於能順利生產,流產的發生遠比我們想像中普遍。
從受精到活產的機率只有三成,約三成受精卵尚未在子宮內膜著床就流掉,另外三成則是著床後流掉(多半是胚胎本身有異常),還有一成是各種意外(如死產)」。
即使如此,社會卻讓女性難以開口說出這段經歷。
我們的性教育仍然缺乏,總是強調「預防懷孕」,卻不教會年輕人如果真的發生了,該怎麼辦。而在女性產後的照顧中,幾乎沒人提及「生產本身」對身體的巨大損傷——會陰撕裂或切開、耻骨疼痛、產後出血、慢性腰痛、痔瘡、漏尿……但講到人工流產時,人人都只說「傷身」。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指責與威嚇,而是更誠實的知識、更溫柔的理解。
身為母親,我學會一件最重要的事:
比起「未婚懷孕,不敢跟家人說而獨自處理」,我更希望我的孩子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媽媽都會陪妳一起走過。
這本書讓我從個人的經驗回頭看見台灣的制度背景。從訪談者的故事,到法律、醫學、靈性觀點的探討,再到小說、詩作、劇本中對女性心境的文學描寫,我一步步從傷痛中抽身,也從中理解:我的選擇並不孤單,我的經驗值得被理解。
想與更多讀者分享,我從書中體悟到的一些重要觀點:
- 妳的人生也很重要。
- 決定是否進行人工流產,不是不負責,而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 意外總是超出預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學會:事後,怎麼辦?
- 流產一直被標籤為「傷身」,但其實更常被忽略的是:生產本身對母體的劇烈傷害。
- 台灣的性教育,多數仍停留在「防範」與「守貞」的父權視角。
- 「胚胎等於人」的觀點,其實是近代西方醫學制度下的產物。
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傾聽與安慰,也是擁有自由

我真心希望這本書能被更多人閱讀、討論,甚至用來陪伴那些還在傷痛裡掙扎的人—— 因為我們都值得擁有:自由與理解,並不再責怪自己。我衷心感謝這本書的誕生。它不僅記錄經驗,也重建意義。
出版的價值,不只是將知識傳遞出去,而是讓那些不敢說、不被看見的生命,有了說話的空間。
它讓我們從沉默中解放,給予受傷的人理解與接住,打破圍繞在女性身上的迷思與枷鎖。 而這樣的力量,或許正是出版最溫柔、也最深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