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瑜傳裡,出現了兩次巴丘這個地名。一次是周瑜跟孫策進攻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第二次則是他自己過世在巴丘。
裴松之認為,這兩個巴丘不同。
第一個巴丘,因為當時孫吳還沒能突破江夏,前面又有「豫章、廬陵」兩郡的名稱,所以應該是指鄱陽湖那邊,廬陵西南的巴丘。這裡,也是劉表姪兒劉磐跟黃忠入侵的路線上。太史慈鎮守的海昏要更內縮,僅在鄱陽湖畔。在南朝宋的時候,稱為巴丘縣。
周瑜至此,主要是給孫賁孫輔(孫策的堂兄弟)打支援,佔領廬陵郡。
孫賁必須要嘴一下,其實孫堅死後,他才是孫家軍的繼承人,並且選擇回歸袁術。孫策?根本就不在軍中。他是後來帶著媽媽,投靠舅舅吳景。
糟糕越扯越大,孫堅當年被朱儁帶去朝廷,吳景也跟著去,後來打仗建立戰功,領了騎都尉。時間不明,如果是伐董之前的話,吳景的官其實比孫堅還大喔。
孫堅死後,吳景也是留在袁術麾下,領袁術之命佔領丹楊郡。
也就是嚴格說起來,下江東的第一人是吳景,孫策是來貼舅舅的。只是很明顯,孫賁跟吳景都在幫孫策打掩護,拿回孫堅舊部,開創新事業。
而第二個巴丘,才是三國志大多數所指,包含曹操本紀,以及周瑜過世的地方,應該是南朝稱的「巴陵」,也就是現代的岳陽,在洞庭湖那邊。
基本上,當時認為烏林赤壁就是在巴丘。你現在看地圖,赤壁則會在岳陽縣的東北處。有些人會在這種事情上鬼打牆,說白了,除非是說一個城,不然地名都是一個區域。甚至一個縣,一個郡……並不會是「一個點」。
周瑜死前已經攻下江陵城,經略南郡,加上曹操本紀的描述,裴松之認為周瑜死在岳陽才是合理的。
啥意思?因為周瑜是先回建業(講這個大家比較不混淆)跟孫權報告要入蜀,返回江陵的途中病逝。
其實關於南郡的歸屬,三國志又打了個馬虎眼,所以三國演義等二創三創才借題發揮。
基本上,赤壁是周瑜打贏的,江陵是周瑜攻下的,劉備只是打支援。
周瑜佔領南郡後,把南邊沿岸的一些地方撥給劉備,劉備就在「油江口」這個地方紮營,並且改名為「公安」。
這個時候,很多原本的劉表軍官員兵士聽說了,就紛紛趕來公安投靠劉備。劉備在荊州名聲好不是說假的。於是,劉備決定親自去建業跟孫權會面。談兩件事:借荊州,伐西蜀。
這裡二三創都不演,三國志演得很認真。
基本上,孫權的國策就是要取蜀,所以是他先派使者到公安找劉備,要劉備去打先鋒。
雖然劉備也想取蜀,但他沒有要幫人做嫁衣啊。所以才要去親自面談。
這邊不容易,簡單說,劉備這邊的策略是先談借荊州,一旦荊州被劉備佔領,即使取了西蜀,孫權也不能越過荊州去進佔。
嗯?所以孫權是蠢豬嗎?
這就是為什麼演義把魯肅刻畫成那樣的原因:魯肅認為,劉備在荊州有威名,一可安撫吏民軍士,二可為曹操之敵。所以,應該借荊州給劉備。
周瑜在江陵聽說了消息,真一個氣炸,一邊寫信先回去,一邊人也趕了回去。一說劉備不可信,二說取蜀他們雙瑜可以自己來(周瑜跟孫瑜)。
然後就妙啦。
周瑜傳表示,孫權同意了周瑜的計劃,然後周瑜回程就病死了。
劉備傳表示,孫權同意了劉備的計劃,然後劉備就趕回去,展開荊州接收行動。
我真的很喜歡新三國把孫權塑造得心機很重,而且處處防備周瑜的樣子……我必須說我讀三國志看見的,大概也是那樣。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說,周瑜如果是病死的,那已經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方此時,孫權忌他,劉備忌他,荊人不服他,曹仁同樣也忌他。
真的是誰殺了周瑜都不奇怪。
最後參考江表傳的附註:其實孫權根本沒有同意劉備,劉備是回去就展開兵馬阻擋孫瑜,強奪荊州。
關羽,更入駐了江陵(才不是趙雲)。
然而,三國志其實記錄:「令程普領南郡太守。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
也就是說,周瑜死後,南郡不但還是孫吳的,魯肅也進駐了江陵。
關羽跟魯肅的故事,就有空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