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我每天都說。
不是因為她犯錯,也不是因為她不懂事,而是想讓她一直知道:你是被愛的,從來不是因為你乖。
你乖不乖,媽咪都愛你
「你乖不乖,媽咪都愛你。」
這句話,我不知道說了幾百次了。
不是為了安慰她做錯什麼,也不是因為她哭了、吵了、難搞了才需要被提醒。
而是每天、日常、自然地說出口的話。像說「晚安」、「我愛你」一樣,成了我們生活裡的一部分。
因為我想讓她知道:她是被愛的,不是因為她「乖」,而是因為她就是她。
那個哥哥不乖嗎?
有一次,我和妡妡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小男孩在地上哭鬧打滾,媽媽看起來很生氣。
妡妡看了一眼,轉頭問我:「那個哥哥不乖嗎?」
我回答她:「可能哥哥惹媽媽生氣了吧,但那不代表他是不乖的孩子喔。」
她點點頭,沒有再問什麼。
當天晚上,我一樣對她說:
「你乖不乖,媽咪都愛你。」
「媽咪生氣的時候,也還是愛你喔。」
不是因為那天發生什麼才說,而是因為我一直都這麼說。
這句話,是我們生活裡的一種安定的語言。
「你叫阿嬤,才讓你過來喔!」
有天我們回家時,剛好遇到鄰居阿嬤站在門口,笑著對妡妡說:「你叫阿嬤,我才讓你過來喔~」
妡妡看著她,沒說話,只是拉著我手說要回家。
她不是害羞,她只是知道自己不想要這樣被開玩笑。
我笑笑地跟她說:「沒關係,我們回家。」
我沒有逼她叫人,也沒有覺得她不禮貌。
我知道,她在做她的選擇,我願意尊重她。
因為我不希望她以為:「要說出大人想聽的話,才有資格靠近。」
如果她覺得不舒服,我會陪她離開。
情緒,也有安全的出口
大概在妡妡一歲多以後,她的情緒越來越多,但說話還沒那麼流利。那時我開始教她:「生氣也可以有出口,而且是安全的。」
我會告訴她:「你生氣的時候,可以丟娃娃,但是只能往地上丟;可以打娃娃,因為娃娃軟軟的,不會讓你受傷。」
然後我會親自示範:
「媽咪好生氣喔——丟!」(我把娃娃丟到地上)
「氣氣氣氣氣——打打打!」(拍拍娃娃的肚子)
她看得懂,也學會了。
我沒有要求她「忍耐」、「乖乖聽話」或「不要哭了」,
我想給她的是另一種選擇——表達出來,而不是壓抑下去。

她沒有懷疑過我愛她,我只是想讓她記得
當她問我「哥哥不乖嗎?」時,我並不覺得她是在試探我的愛。
她只是習慣信任我、問我她不懂的事。
但我知道,生活裡這樣的對話,是一次次可以傳達價值的機會。
所以我選擇不去講誰對誰錯,只是讓她知道:「你乖不乖,媽咪都愛你。」
「你生氣的樣子、想探索的樣子、有自己想法的樣子,都很棒。」
我不需要她表現完美,只想讓她安心做自己
妡妡不是因為「乖」才被愛。
她不是誰眼中的乖寶寶,她是我眼中的她自己。
有時她天馬行空,有時她有主見,有時她只是想靜靜地不說話。
她可以有情緒、可以不配合、可以選擇走開、選擇不叫人。
而我會在原地,用一句話接住她:
「你乖不乖,媽咪都愛你。」

如果你願意寫些什麼給我,無論是一段回憶、一點心情,或只是一句「我懂你」,我都會靜靜地收下。我開了一個小小信箱,在那裡,你可以不用留下名字,也可以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