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說內容無法被共情,有其中兩種可能,一種是邏輯有問題,很明顯有不合常理的地方,這得靠生活經驗去克服;另一種是文筆問題,沒辦法讓讀者有帶入感,這個就先多看別人怎麼寫。
以上兩種都不是我現在要談的。
我要討論的是,如果你就想寫個比較奇怪的主題,就是比較難被共情怎麼辦?沒辦法了,因為人就是很難去同理別人的。
同一篇文,有人說我寫的讓她很有共鳴,有人說哭了,為畸形自私的親情失望。
也有網友不能理解我的女主為什麼痛苦,為什麼想自殺。質疑我的女主只是公主病,根本沒有被媽媽精神虐待。
所以說,能同理的就是能同理。當然也因為我寫的都是一些小事。而我這本書想表達的就是,小事累積多了也會讓人崩潰,不是只有嚴重留疤的傷害才叫傷害。
以前我寫過一本小說,寫作的初衷是我看了一部電視劇,裡面的女主和哥哥被爸爸拋棄多年,多年後,爸爸回來找哥哥。爸爸現在只有一個女兒,因為不能生了,想把哥哥認回去。以前他爸爸是個會家暴的渾蛋,現在看起來是改了。他爸爸說,讓他回家,爸爸現在的女兒也是他妹妹,比女主還聽話。哥哥當然不回去,還說他只有一個妹妹。
站在哥哥的立場,他當然沒有任何錯。
但我卻忍不住替那個無緣的妹妹著想,我才不信一個家暴過自己小孩的人,能褪變成什麼好爸爸,不是沒家暴,就叫做好爸爸。那個妹妹肯定也受苦了,只是大概很難被共情,因為哥哥跟女主以前更可憐。
因為這樣我寫了一本小說。(這不是那網友看的那本)
有些故事太容易被共情,而我選擇面對那些不被共情,不被注意到的人物。
但有時候面對網友的評論,還是可以多思考一步。比如他質疑我的女主沒有努力讀書,還說要怎樣怎樣才算努力。當下我很生氣,不過後來我也意識到,是我讀書的場景寫太少了。
如果你是一個很能夠跟大部分的人得到共感的人,那你的小說應該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如果能抓住大部分的人在意什麼,什麼會引起他們極大的情緒波動,那無論寫小說,還是社群上的短文,都有很大的機會爆紅。
至於什麼事情能跟大部分的人共情呢?我沒有答案,不然我早就爆紅了。
不過還是簡單的聊一下。
就我觀察下來,不是每個人都有夢想,不是每個人都在意愛情,但至少關於生死存亡,大部分的人都會關心。如果角色還有兩小時就會死,通常很快就可以引起讀者的關注。
但這種寫法很多時候讀者也見多了,麻木了。所以想要跟讀者共情,還得去了解現在的人。簡單來說,愈了解人性,就愈容易跟讀者達成共情。
但只了解人性還不夠。
如果你寫的是人性的貪婪,每個人應該都有,但是每個人都會藏,沒有人喜歡自己的黑暗面被公開,所以這雖然能體現作者很了解人性,卻不能引起最大的共鳴。
至於什麼才能跟大部分的人共情,我不知道,但多看網路上的評論,多聽別人的故事,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有答案。
但寫小說一定要跟大部分人共情嗎?並不是。
寫作的時候,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目的就是為了替一些不被注意的人事物發聲,那不要因為這個主題難被共情就放棄。
當然,如果你的目標就是一定要被共情,那另當別論。
目標是什麼都可以,不能共情也沒有錯,因為視角在寬闊都有沒注意到的地方,只要不去隨便批評別人就好。痛苦本來也不能比較。
大亨小傳裡有一句話:批評別人之前,要記得,不是所有人都像你,從小就那麼好命。(也有翻譯成,不是每個人都有你的優勢。)
我要說,不是每個人都是想像的那樣,每個人的思考都不一樣,每個人覺得困難的事情從來都不一樣,你以為不可能會發生的,也可能存在,所以不要輕易下定論,也不要輕易批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