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下次來一定要記得找我啊,帶你去我最喜歡的餐廳」
下次去的時候...對方很忙、面無表情,他說這是他最喜歡的路邊攤,你能感覺他在敷衍,巴不得快結束
B.「今天真的很有收穫,謝謝心理師,我會預約一個療程,下次見」
沒有下次了。櫃台打電話去問,個案說他現在很好不需要諮商了
C.「你真誠推薦這家店的果汁喔,最好喝的是綜合果汁對吧,好的『老闆,給我無糖綠』」
當事人不會覺得好笑,被直接打臉
A、B是[承諾的晃點]
那些話表面很親近,卻沒想到「對方只是客套」,他想讓當下和諧結束而已,離開後則是切得一乾二淨
結果你當真,情感上會覺得「被晃點」,原來對方說的都要打超大折扣,不能信以為真
C是[情緒的晃點]
你真誠推薦很久,也許對方不必一定買單,那是他的自由,但是你如此熱情想給他嘗試好的事物,對方若重視你的感受,那在社交上必須要有禮節:「先接住」、「謝謝好意」、「再婉拒」
例句:「好喔,謝謝啦,可是我不喜歡喝甜的,我想點無糖綠茶」
不理會心意或直接拒絕都是負面回饋,自我中心,沒有交流
沒有交流的互動是這樣:你說[果汁好喝,建議買],他說[我不喝,無糖綠]。功能性對話,就事論事。
說話要算話,如果要開玩笑也要確認對方聽懂你的玩笑
否則被晃點的,都是流失「信任」的情感
人際關係是這樣累積的,正向回饋與負面回饋都會有,本來就不完美
如果累加一段時間,正向回饋不是負面回饋的六倍以上(6:1),原則上這段關係不會前進了,不進則退
有人問為什麼不是正負1:1最公平?
我就問你:去吃朋友煮給你的晚餐,但每吃兩次平均會拉一次肚子,你下次吃還不吃?這不是很公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