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過的人會做什麼?我知道有些人會去喝酒,酒吧、便利商店、彈簧床都可以,反正重點是酒(聽說威士忌加蘇打水不錯)。但我其實不怎麼喝酒,我覺得酒沒有汽水好喝,而且我的家庭也不喜歡酒,我想是因為我有一個酒後會鬧事的爺爺。所以我難過時會去找東西吃,我記得有一陣子宵夜我很愛吃玉米片加冰牛奶,真的很療癒。(友善提醒:玉米片每100克370大卡,碳水化合物80克,很胖喔!)
表達自己的感受
有一個歷久彌新的概念是,假如我們一直忍耐感受,我們就會像氣球不斷被塞進氣體、水庫不斷被灌水,或是像橡皮筋被拉升到極限,然後我們就會爆炸!或斷掉!這通常不是什麼好事。這是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的「情緒水壓模型(hydraulic model of mind)」。雖然我們現在聽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但在19世紀可是一個突破了宗教道德與科學界理性為大的創新理念。

Photo by Casey Horner on Unsplash
那時候的科學家開始研究「能量」。1847年,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提出「能量守恆定律」。他告訴世人,在一個封閉系統中,無論熱能、電能、機械能、化學反應,甚至生命現象,都是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過程,而整體能量總量維持不變。佛洛依德借用亥姆霍茲的概念,他覺得人的內在世界也有類似的機制,像是原慾(libido)。他說,「被壓抑的東西遲早會以某種形式回來。」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治療要患者隨心所欲地說出所有的想法,以及分析患者快速動眼期時的夢。佛洛伊德說我們的本我與自我一天到晚都在打架(偶爾超我會進來參一腳),如果我們不好好地調解他們,那麼我們就會生一個叫「歇斯底里(hysteria)」的病。因此,後來的人們開始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說自己喜歡跳舞,說自己並不想嫁給那個男生,說自己想當一隻鳥,說自己的童年並不幸福……

Photo by Getty Images on Unsplash
海邊的曼徹斯特
難過的人會哭吧?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精彩地演繹兩位悲傷的人。李因為哥哥的離世,需要回到故鄉曼徹斯特,並且依照遺囑他需要擔任姪子派翠克的監護人。李是位不苟言笑、不善表達,也不喜歡表達的人。他在住宅區擔任一位雜工,日子平平淡淡,不怎麼引人注意,但如果要說他最突出的地方——那應該就是他的「憤怒」了。但這憤怒不是一支轟隆隆的火炮,反而更像一顆燒得通紅的鐵球,碰到任何油水都會滋滋作響。
電影用穿插的片段告訴我們,李過去發生了一些「糟糕的事」,但他選擇不再提起。「你不懂,現在一切已經沒有意義,沒有、沒有意義了……」李在回憶浮現時,痛心疾首地說出這段話——這是他最接近「悲傷」的體驗了。他哭不出來,就像一根燃盡的火柴。李認為,很多「糟糕的事」靠哭並沒有辦法變好,時光也不會倒流,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以致於他都忘了哀悼。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生活不會像酸黃瓜一樣全部都浸泡在悲傷裡。青少年的派翠克依然在學校與球隊間呼風喚雨,他充滿活力,他在樂團裡唱歌、彈吉他,他有很多朋友。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派翠克看見冰箱裡一堆的生雞肉,他立馬聯想到還安息在棺材裡不能下葬的父親(那時候是寒冬,不能挖坑)。那一幕,他的眼淚被粗魯地給甩了出來,他放聲大哭。
眼淚是人體交感神經活躍後,副交感神經為放鬆身體而刺激淚腺所分泌出的液體。心理學家艾德·芬格霍茲(Ad Vingerhoets) 表示,「哭泣」是人們在分離、失去和孤獨的情況,並且被強烈的情緒——無論是負面或正面的——所淹沒時,我們流下了淚水。生物學家原本以為人們哭泣可以釋放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這樣我們會好過一點。但是我們的口水也有皮質醇,可是我們卻不會因為狂流口水而心情變好(我只想到我家狗狗流口水燦笑的樣子)。後來,人們才發現,眼淚可以安撫我們。

Photo by Kateryna Hliznitsova on Unsplash
難過的人會哭,眼淚可以安撫悲傷的人。佛洛依德鼓勵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我們才可以「放下」;後來的心理學家更告訴我們「改變關係形式」就好了,換另外一種形式,讓已逝者住在自己的心裡面,以及強調悲傷是一段擺盪的歷程,悲傷充滿多樣性……無論如何,「哭」都沒有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照
*本文為推廣身心健康,知識內容皆由網路及書籍資料查證,若個人有身心不適問題,請積極尋求身心科、心理諮商治療等專業協助
*本文採用"CC BY-NC 4.0"授權,可非商業性使用,轉載請標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