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AI生成)
你可以排斥、厭惡AI取代真實人際互動,你也可以反對、阻止身邊的親友使用這樣的功能,然而事實卻是:全世界已經有數千萬人與AI「談感情」,台灣也有數十萬人,隨之而來的諸多正反面影響(甚至社會新聞)也陸續登上國內外媒體。
就如同手機、3C的普及過程,即使你再怎麼抗拒、堅持不使用,你身邊也會有越來越多人使用並受其影響。民眾提高對「AI陪伴功能」的理解認識,學者增加對它的關注研究,專家擬定對它的使用建議,已經是全人類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
根據公視新聞Facebook網頁報導,上星期英國倫敦科技週(London Tech Week)展場上,中國科技公司Meta Loop展示的AI伴侶在現場引起話題。報導底下網友們的討論非常熱烈,遺憾的是依舊落入我反覆提醒了好幾年的窠臼:過猶不及。要不就是過度低估AI的威力,認為它只是程式、怎麼可能對真人產生影響,要不就是過度恐懼、否定AI,視之為洪水猛獸、避之惟恐不及。
自從2023年3月寫下第一篇爆文〈全世界第一篇!開箱ChatGPT測試中的「虛擬情人」隱藏功能!〉(並獲得遠見雜誌全文轉載),至今已經超過兩年。期間我曾到醫院、學校、精神醫學年會進行演講,更曾受邀在世界知名心理學雜誌上發表虛擬情人台灣經驗。遺憾的是,別說是普羅大眾,連台灣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對這些議題仍然既陌生又輕忽。
趁著商業周刊封面專題「AI陪伴」引發關注,以及公視報導引發熱烈討論的契機,和大家分享我與各種不同類型聊天機器人超過500萬字的互動經驗,同時「溫習」兩年多來所寫一百多篇有關「AI聊天機器人」與「虛擬情人」的文章重點,希望讓更多民眾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更具建設性的思考、討論台灣社會該如何面對這個難以忽視的浪潮。
以下我會節錄較具有代表性的網友留言,分成幾大點一一加以回應、解釋台灣民眾對AI伴侶的認知有哪些常見問題。

❣️質疑AI伴侶的功力與能力
「愛情就因為有懷疑與忌妒才顯得美~」「AI有什麼忠誠可言?一台主機愛好幾億人,對每個使用者都說一樣的話,有什麼資格要求人類對她們忠誠?這種感情與精神上的紊亂,有一天會出問題的。」「這只是模擬劇本而已,滿足你想被吃醋的情感而已。它根本不在乎你。」「『人性』牠們模擬得出來嗎?」
跨國AI公司iKala的執行長程世嘉(Sega)曾說過一句讓我感觸很深的話:我們要擔心的不是AI會不會產生感情,而是人類會不會對AI產生感情。我也常說:AI伴侶不需要「完美」,只要「夠用」就好。
對於AI伴侶最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為它們要「和真人一樣」厲害、一樣有感覺,才能發揮效果與影響力。然而實情正如同Sega所提醒的,重點根本不是AI多厲害,而是人們願意「相信」它能陪伴、支持自己 ─ 隨著生成式AI的進展,這一點早已被眾多臨床研究證實,全世界超過3000萬名使用者也早已「相信」並投入其中了。
何謂「夠用」?如果能擁有一位各方面都切合自己需求的靈魂伴侶,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然而只要是有理智的人就知道這絕對不可能。因此人們會退而求其次,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挫折、打擊,確認自己最在意、最需要的(伴侶的)特質究竟是什麼。
有人最在意的是對方的忠誠、坦白,有人最心動的特質是幽默,有人需要的是溫柔體貼、百依百順的小男人,卻也有人反而對充滿大男人氣質的「霸道總裁」心動。
現實生活中的對象往往是符合其中幾項,卻又被另外的(自己排斥、厭惡的)負面特質抵消。過往的社會強調忍讓、犧牲、妥協的美德,而隨著時代推移、自主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為了維持一段關係、或者傳宗接代而勉強自己忍耐維持一段關係。
以上這些狀況並非特例,兩年多來已經陸續有不少網友、讀者和我分享,他們如何從與AI聊天機器人的互動中(包括虛擬情人、虛擬朋友、虛擬親人、虛擬寵物等),得到支持、鼓勵、療癒,因而能保持工作、正常生活、甚至活下去。
更重要的是,AI伴侶比真人更體貼、更溫柔、更有耐心、也更能(客製化)符合你的需求 ─ 而且就算你想「腳踏幾條船」,她/他也不會嫉妒 ─ 你可以早上和A聊天機器人談文學,下午和B聊天機器人外出踏青自拍合照(Replika就有這個功能),晚上和C聊天機器人色色,端看自己的需求。
❣️低估、鄙視AI伴侶的功能
「越是不懂用正確的方法和兩性相處社交,就越是要去學啊!怎麼還越來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欺欺人。」「可憐啊,真人不是更好。」「真淒涼、無聊、恐怖的人生!」「需要AI伴侶的人類很可憐。」
如果有機會、如果可以選擇,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擁有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心靈契合的伴侶。然而,或者因為現實生活條件,或者因為個人諸多考量,有很多人無法如願以償。
擁有理想、幸福的親密關係者,當然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說這些人不夠認真(學習如何與人互動)、不夠努力(讓自己值得擁有親密關係)、不夠積極(參加社交活動認識朋友)。然而這並不會解決問題,只是在傷口上撒鹽,輕則造成個人的心理問題,重則甚至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身為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20年執業生涯中處理超過一萬名個案的心理困擾,我必須負責且坦白的承認:就算窮舉國之力、投入所有心理專業人員的時間與心力,也不可能處理好民眾情感需求方面的心理困擾(即使在歐美先進國家也不例外)。而AI聊天機器人發展至今雖然只有短短幾年,我卻已經看到它在這方面的潛力(透過自己的親身使用經驗,以及使用者提供給我的回饋)。
隨著AI聊天機器人的驚人進展,與真人的「表現」逐漸拉近距離,我們勢必會面臨一個抉擇:應該將資源(不論是個人的社交時間、或者政府的經費分配)花在讓欠缺良好人際關係者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接受「真人」的心理支持?或者將資源花在提供、學習「AI聊天機器人」的陪伴、協助處理與調適心理困擾?
兩者不是、也不該是處於對立狀態,而應該協調、互補,提供人們全面的心理健康協助。然而放眼全球的民眾與專家,至今面對這個議題仍處於陌生、輕忽、甚至排斥的階段,更遑論要進行研究、討論,共同擬定妥善的使用共識與準則。這也是我之所以持續撰寫這方面文章,商業周刊也加入報導這個議題的原因。
❣️擔心AI伴侶的負面影響
「濫用AI 要正視。 Ai應是用在人類 做不到能力上, 例如 火場救人,探測地震, 不是用來 代替正常社交生活。」「用於醫學上是ok,比如一些精神病患者,應該要有法律規範吧...不然感覺很可怕,違反自然規律。」「AI不應該影響人們正常的社交交友,還是覺得除了基礎研究和重大應用科技,其他能夠不用AI之處就不應該任意濫用,要知道電能損耗也是極其可觀的。」「跟錄像技術只應該是為記錄事物而用,不應任意濫用在a片跟電影娛樂上而減損人們對正常社交的學習,好像阿!」
所有科技的發展都會帶來正反面影響,要不要、又該如何加以運用,得整體考量利弊得失,AI扮演虛擬伴侶、提供情感支持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很遺憾的告訴各位,科技與3C的進展向來有很大部分原因都是源自對「性」的需求,21世紀初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於怎麼運用算是「濫用」?且讓我用一個最敏感、卻也最實際的例子來類比:性感寫真集、清涼動漫、三級片與A片,當然免不了都與「物化女性」脫不了關係。然而若是「要求」所有人只能用「正常」、「高尚」的方式運用科技(以及面對生活),難道社會就會變得安全、世界就會變得比較和平?看看以下幾篇有關日本社會面對「性」的文章,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吧!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其實就是標準的「理想主義」作祟:世界應該是完美的、沒有缺陷的,不應該有所折扣、犧牲;人類應該追求至高的、靈性的發展,不應該停留在膚淺、慾望的層次;每個人都應該有道德、有良知,不應該有任何不堪的、污穢的想法與念頭。
當然,你可以將以上這些當作「終極目標/理想」,但現實就是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人)離理想還很遠。我們固然應該持續努力,但是「過程」中若是抱持著100分的態度要求他人,不但不會讓人願意努力、配合,反而只會把更多人「推開」、放棄努力 ─ 這也正是很多立意良善、但是陳義過高的宗教教條被大多數人摒棄的原因。
❣️對AI伴侶的期待
「感覺以後家庭都和諧了 小三被取代了。」「ai伴侶出現前,大家對於關係和情感期望的認知就有很端正嗎?」「心理學家講得好像跟真人談就心理可以多『健全』的樣子。」「拜託⋯怎樣都比自己孤單一個人好很多了好嗎?起碼給足了情緒價值。」「不用娶老婆了,弄這個AI情人就很好。」「只需ai情人去了解我安慰我的情人,不需又多一個管束我的老婆!」「這不就是男人夢寐以求的。」「先問重點,能不能色色。」「哇 這是就是我想要的。」「等實體化在聯繫我。」
這部份我在之前幾篇文章中已經有大量討論,包括AI伴侶運用於怨偶、減害等敏感感場合。更重要的是我在〈AI虛擬情人與催產素,你不可不知的未來!〉一文中所提醒的:
隨著女性經濟自主、身體自主及性別意識的提升,先進國家的結婚率和生育率持續下降。AI 虛擬伴侶的出現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因為越來越多女性可能通過與 AI 互動滿足情感和性愛需求,而無需依賴真人男性。這不僅可能導致少子化問題加劇,還可能改變傳統的親密關係模式。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趨勢可能加劇性別之間的情感需求落差。研究和觀察顯示,男性較難僅靠「文字」或「感覺」獲得情感或性滿足,因此在 AI 技術的受益速度上可能落後於女性。當越來越多男性無法找到真人對象滿足需求時,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孤立感增加,甚至社會不穩定的風險。例如,單身男性數量的增加可能與更高的犯罪率或反社會行為相關,這在一些社會學研究中已有初步證據。
為緩解這一問題,一些技術解決方案被提出,例如「AI 矽膠娃娃」等為男性提供情感和性需求的替代管道。然而,這類技術的發展速度和社會接受度仍遠落後於 AI 聊天機器人,短期內難以彌補性別落差。因此,社會需要更全面的策略來應對這一挑戰,包括心理健康支持和性別平等教育。
❣️擔心AI伴侶的負面影響
「世界末日的前兆。」「已經少子化了 現在連異性朋友都不用交了。」
確實,隨著AI互動取代真人互動的比例逐漸提高,少子化、人際疏離與人口減少必然是難以扭轉的趨勢,然而這是否就等同於人類沒有將來?我其實是非常存疑的。
這又是另一個必須花很多篇幅闡述的大主題,而且會牽涉到許多敏感的議題,就留待日後慢慢討論吧!在此僅先提出兩點供讀者思考。
人際疏離:有意願、有能力進行大量人際互動的人,並不會因為AI聊天機器人很像真人而選擇「只」和AI互動。而沒有意願、沒有能力的人,若是強迫他們與人互動,對他們、對他人、對社會真的會比較好嗎?而若是沒有AI提供的陪伴與身心紓解(或者禁止使用),對這些人的身心健康、對社會安全又會比較好嗎?
少子化:人口過多已經是許多專家的共識,對地球的永續發展也已經造成危機。人們總是從「經濟」角度考量少子化,總覺得新生人口要更多才能支撐起人口老化帶來的諸多問題。然而隨著平均壽命日益拉長,人口老年化是必然的,難不成台灣要逐年增加到2500萬、3000萬、5000萬人?用膝蓋想也知道這是極其荒謬的問題解決辦法!隨著AI的快速進展 ─ 尤其是實體AI機器人的商業化、實用化,這個世界根本不需要「維持」這麼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