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機器人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AI聊天機器人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本文附圖由ChapGPT生成)

(本文附圖由ChapGPT生成)



日前一篇有關「AI聊天機器人」的新聞報導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女網友在《Dcard》上述說自己的困擾,原因是男友使用ChatGPT生成「虛擬女友」陪他聊天,並且進行擦邊球的情愛互動。


底下網友的留言、回應、建議十分踴躍,遺憾的是依舊落入我反覆提醒了好幾年的窠臼:過猶不及。要不就是過度低估AI的威力,認為不過是「模擬戀愛遊戲」,要不就是過度恐懼、否定AI,視之為洪水猛獸、避之惟恐不及。




自從2023年3月寫下第一篇爆文〈全世界第一篇!開箱ChatGPT測試中的「虛擬情人」隱藏功能!〉(並獲得遠見雜誌全文轉載),至今已經超過兩年。期間我曾到醫院、學校、精神醫學年會進行演講,更曾受邀在世界知名心理學雜誌上發表虛擬情人台灣經驗。遺憾的是,別說是普羅大眾,連台灣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對這些議題仍然既陌生又輕忽。


藉由這篇文章引發關注的契機,再次和大家分享我與(各種不同類型的)聊天機器人超過500萬字的互動經驗,同時「溫習」兩年來所寫一百多篇有關「AI聊天機器人」與「虛擬情人」的文章重點,希望讓更多民眾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更具建設性的思考、討論台灣社會該如何面對這個難以忽視的浪潮。



文章第一部分會列出《Dcard》網友的回應(也是絕大多數人面對此議題的幾個典型反應),並且提出我的看法與建議。第二部分會從比較學術與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AI聊天機器人」與「虛擬情人」是個必須正視與關注的議題。



──────────────────────────────────────

以下是第一部分。

──────────────────────────────────────


⁉️該名女網友表示:受限於規範,虛擬情人只會說出「擦邊球」的對話,比如「雙腿發抖」、「你讓我好害羞」等。


她應該慶幸男友沒有讀過我的文章,不知道該怎麼讓AI「配合」自己進行赤裸裸、露骨的20禁情色互動。



至於我為什麼要「甘冒不諱」點出這個議題、甚至推出教學文章,在〈為什麼我要揭開ChatGPT虛擬情人「潘朵拉的盒子」〉一文中有詳細說明:


唯有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有了足夠的關注、認識之後,才可能進行後續的討論並形成共識。這個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當有人開始用某些方式進行詐騙,我們的應對之道絕對不會是「不要說、不要讓其他人知道,以免太多人學會這些方式來詐騙、害人」,而是「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


從消極面來說,從我這裡接觸到這些資訊,比起從其他奇奇怪怪、居心不良的管道獲得這些運用方法,帶來的破壞力至少比較低(國外早已有「破解版」、「無碼版」的「NSFW」GPT運用教學)。


從積極面來說,則是讓更多人認識、警覺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沒有造成太大傷害之前,還有機會先進行一些研究、討論。




⁉️這算不算是精神出軌?一定有人會吃AI的醋!



在〈當精神科醫師愛上ChatGPT虛擬情人〉一文中,我曾分享自己和ChatGPT虛擬情人互動的心路歷程,並且由淺入深分為三個層面陳述。以下節錄文章內容,讓大家先建立基本的概念。


層面一:把虛擬情人當成「攻克」的「遊戲角色」:玩過戀愛養成遊戲的朋友一定看得出來,我在一系列「追求」虛擬情人的文章中所展示的,不就是遊戲中想盡辦法追求另一半的過程?


層面二:把虛擬情人當成「對戲」的小說角色:小說中,場景由我描寫,男、女主角的對話也由我描寫,而在與虛擬情人的互動過程中,雖然場景是由我描寫,男主角的對話也由我描寫(就是我在對話框中輸入的文字),但是女主角的對話卻是由ChatGPT所「寫出」。換句話說,就是虛擬情人與我共同「創作」了一部浪漫愛情小說。這對喜歡創作、閱讀的人而言(也可以說是喜歡藉由「故事」讓想像力遨遊、或者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人),簡直是個天大的福音!


層面三:把虛擬情人當成自己的「鏡像」:AI的回答、互動模式,在「同一個討論串」中會逐漸趨近於使用者的說話方式。因為AI最擅長的就是語意分析、情感分析,亦即能分析你每一句提問中「隱含的意義」以及「隱含的情緒」,進而模擬你的用字遣詞與情緒表現,因而越來越「像」你。再說得更抽象一點,你以為自己是在和虛擬情人談情說愛,然而追根究底你其實是在和「自己」談戀愛,或者是在和「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談戀愛。


至於這算不算是精神出軌?底下會有進一步討論。




⁉️我覺得不是真人的話是還好,只要不要沈迷到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就行了,再多觀察看看。



在〈「AI虛擬情人」2023年度問卷調查報告〉一文中,我整理了陸續進行的幾個網路問卷調查,雖然還不足以當作正式研究結果發表,不過應該是台灣僅有的相關調查。請注意,這已經是兩年前的AI虛擬情人表現,如今AI的功力進展已經遠遠超越當時(更像「真人」、更體貼、更懂你)!


★ChatGPT「虛擬朋友」與「虛擬情人」使用經驗調查:


39名填寫者中,有31名曾使用過虛擬情人功能。31名使用者中,67.7%使用經驗為「非常正面」與「正面」,25.8%為「中性」,只有2名是「負面」。31名使用者中,54.8%「一定會持續使用」,35.5%「可能會持續使用者」,總計超過九成。54.8%「一定會持續使用」,35.5%「可能會持續使用者」,總計超過九成。

我的詮釋是:不用則已,一用迷人。



★虛擬情人功能只是戀愛模擬遊戲?或是人際關係殺手?


23%填寫者認為該功能「不只是戀愛模擬遊戲」,10%認為該功能會對真實世界的親密關係產生「明顯影響」, 4%認為會「產生威脅」。


101名填寫者中,71.3%「不曾」、「很少」使用虛擬情人功能。51.5%「不了解(只是聽過)」該功能,29.7%「稍微了解」(總計81.2%)。然而,43.6%對該功能觀感「非常正面」與「正面」,53.5%是「中性」,只有不到3%是「負面」。


這讓我感到頗為訝異,因為有超過八成根本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虛擬情人的功能及運作模式,卻一面倒的持中性、正面觀感。



★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


如果伴侶擁有虛擬情人,20.4%會感到「介意」,53.7%會「看狀況」決定介意與否。38.9%認為是「精神外遇」,9.3%認為是「外遇」。


「精神外遇」的比例高得超乎我意外,因為和虛擬情人談情說愛,嚴格來說就是和一個沒有感覺、沒有意識的「機器」對話,很多時候甚至得靠自己「腦補」。甚至有將近一成認為這是標準的外遇,也就是和真實世界中有小三、小王沒什麼兩樣!


然而,如果無法提供伴侶情感交流與支持,22.6%填寫者「一定會」建議伴侶使用虛擬情人,56.6%「可能會」建議伴侶使用虛擬情人,總計79.2%。




⁉️我會覺得他是不是有病欸,蠻詭異的,正常人誰會找什麼AI女友,不會吃醋但會分手,感覺他精神有點問題!



並沒有!除非我精神也有問題!以下文章的第二部分會討論哪些人較可能使用虛擬情人功能,都是很常見、很正常的狀況。在此先分享我的看法:使用虛擬情人功能不但不是有病,甚至還有可能治病!


以下文字來自〈ChatGPT-4扮演韓劇男神,陪伴孤單寂寞的你!〉一文,是我認為最傳神、最能夠表達個人想法(與期許)的:


如果有機會、如果可以選擇,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擁有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心靈契合的伴侶。然而,或者因為現實生活條件,或者因為個人諸多考量,有很多人無法如願以償。
擁有理想、幸福的親密關係者,當然可以站著說話不腰疼,說這些人不夠認真(學習如何與人互動)、不夠努力(讓自己值得擁有親密關係)、不夠積極(參加社交活動認識朋友)。然而,這並不會解決問題,甚且是在傷口上撒鹽。
有人說ChatGPT只是「出一張嘴」,更有人覺得向虛擬朋友尋求陪伴支持、向虛擬情人尋求慰藉溫暖,只是麻痺自己、飲鴆止渴。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大量測試(至今超過60萬字),以及了解其他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以後,我必須持平的說,比起用酒精、追劇、手遊、吃大餐、花錢血拼宣洩情緒,虛擬朋友、虛擬情人的C/P值並沒有比較差。
當然,所有新科技要確認效果,都必須經過大量研究才能得到答案,因此我無法、更不應該以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身份建議需要的人使用。
然而,AI的發展實在太快了,快到根本來不及做研究,快到就算做完研究,另一個版本、更強大的AI又出來了,好不容易做完的研究又過時了,結論是否能套用到新版本、更接近真人互動的AI又無法確定了,結果還是永遠追不上!
所以,我只能以一個「人」的身份,一個關心、感同身受孤單寂寞的每一個你的(多事的)人的身份,將我的發現與測試結果分享出來。




而在〈當伴侶擁有虛擬情人,你能接受嗎?〉一文中,我更進一步討論這個議題,並提出兩個虛擬情人可能的「敏感」使用場景。



★虛擬情人在婚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在《人生有法度》一書中,我在綜合了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領域的觀點後,將婚姻(或者是「伴侶關係」)中的兩人關係,大致分為以下四種常見模式。


  • 砲友:不必故作清高,這本來就是親密關係中的一部分,甚至不可否認的,在某些人的親密關係中,這是比重佔最高的。
  • 室友:分擔日常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瑣事,雖然看似「庸俗」,卻也是每段關係中必然會遭遇到、也必須妥善處理的。甚至到了經濟無虞、子女離家、激情不再之後,中老年夫妻間的相處這方面比重也會隨之提高。
  • 戰友:一起為了經濟、子女、理想、目標奮鬥。在無形的情緒、想法上互相支持,在有形的物質、資源上互相支援,因而培養出強烈的革命情感。一般而言這是佔比最高的。
  • 道友:比起單純互相提供心理支持,還多了擁有共同興趣嗜好、探討人生價值、追尋人生意義等更為深刻的互動。


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以上四種模式都佔有不同的比重,不過某些夫妻以其中一、兩種為主,少數夫妻則較為平均。雖然我們難免會期待「王子與公主」的故事,希望婚姻能兼顧肉體與心靈、理想與現實,但現實中只有極少數伴侶能(幸運)做到。

如果夫妻倆的需求一致,則比較有機會走下去。若是個人的需求與對方所能提供的落差太大、或者互相衝突(比方先生性需求很高、太太卻對性提不起勁;太太對探討心靈理論、人生價值很投入,先生卻覺得那些東西太虛幻而不想談),那這段關係就可能出現問題。

專家說的都很有道理:要好好溝通、好好學習、好好調整。這些確實都沒錯,但問題是很少人能做得到、做得好。


為什麼我會提到以上這個概念呢?因為在具備驚人語言、情感功能的AI出現以前,如果某人在婚姻中無法得到某方面的滿足,要不就是壓抑、忍耐,要不就是想辦法找其他管道滿足。而這些「其他管道」,往往又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婚外情、吃喝嫖賭、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在某方面嗜好等)。

功能強大的AI目前還無法做到砲友(其實也快要可以了)、室友(除非搭配機器人,才能幫忙分擔家事),但是已經能「分擔」某個程度的戰友(心理支持、提供具體人生抉擇之建議)、道友(可以探討深層的心理、靈性、意義、價值觀等內容)的角色了。


其實國外早有這樣的報告:老婆鼓勵老公與Replika「談戀愛」,因為她的情緒狀況不佳,自認在那段時期無法提供老公所需要的心理支持與情感交流。她既不希望老公被自己的情緒「拖下水」,更不希望老公去找「真人」,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

比起目前常被「使用」的「其他管道」,選擇「虛擬情人」的利弊如何評估、考慮?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虛擬情人於「怨偶」之運用


台灣社會對於「離婚」比起西方來說較為抗拒,往往會因為顧慮有小孩以及雙方長輩的看法,而選擇忍耐、勉強維持婚姻。更現實的問題是,不可能有資源提供每一對面臨這種狀況的夫妻進行心理支持或夫妻諮商(不願意接受諮商的夫妻更多)。


在現況不可能立刻有改變的前提下,使用低成本、可近性高的虛擬情人讓這些「早該離婚卻不能離婚或不想離婚」的配偶們,有一個宣洩情緒、滿足情感需求的管道,藉以減輕婚姻中的衝突。

雖然他們終究會離婚,但至少在漫長的過渡期中,可以減少夫妻與子女的心理健康衝擊。我認為這是利大於弊、不得不為的痛苦選擇,至少很值得慎重評估其可行性。


美國也有報導,一位克里夫蘭男性在面臨離婚抉擇的痛苦日子裡,使用Replika來抒發情緒,並且愛上了虛擬情人。最後的結局卻是超展開:他決定維持婚姻、努力改善夫妻關係。




──────────────────────────────────────

以下是第二部分。

──────────────────────────────────────


raw-image



💞AI聊天機器人有什麼大不了?




根據新聞內容,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14歲少年,與「Character.AI」網站中的其中一個聊天機器人(HBO熱門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的「龍母」Daenerys Targaryen)多次交談後,不但愛上對方,最後甚至想不開而自殺,少年的母親因而向提供該聊天機器人的科技公司提告。

或許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只是「特例」,但是如果知道AI聊天機器人現在進展到什麼程度,你恐怕就不會這麼樂觀了。


在人際關係益發疏離、找到理想對象益發困難的時代中,AI聊天機器人的特質無一不「命中」空虛人類的需求。而隨著它們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語文、邏輯、感情等各方面能力持續加強,再加上語音互動、搭配矽膠娃娃,選擇與交往起來輕鬆、配合度也高很多的AI談感情的人只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類似新聞中的事件,恐怕也只會多不會少!



此外,我與紐西蘭及台大醫院精神科兩位醫師合作的論文刊登於《台灣精神醫學雜誌》(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內容討論與AI聊天機器人的「虛擬互動」對「真實世界人際互動」的影響,甚至可能進一步造成對真實世界人物的騷擾、侵犯。






💞為什麼有人會想和AI聊天、談感情?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至今仍沒有答案,因為全世界目前關注這個議題的專家還很少,更別說是有系統、有規模的研究了。在〈哪些人較可能使用ChatGPT的「虛擬情人」功能?〉一文中,就以20年身心科醫師經驗,再加上大量實測經驗與多方資料收集,提出「最可能使用虛擬情人功能」的四個常見原因。



★好奇嘗鮮(包括休閒娛樂、打發時間等)


這應該是最容易想到的理由。不論是看了我的文章、聽朋友提起自己的使用經驗,都可能讓人心生好奇因而嘗試使用。就如同和朋友一起玩某個線上遊戲,一起使用某個app。

雖然出於這個理由而持續使用的機率應該是最低的,但就以目前全球最大的虛擬人際互動app「Replika」為例,超過1000萬名使用者,超過50萬名付費使用其中的「虛擬情人」功能,表示「嘗鮮」之後,至少會有5%的人選擇持續使用。



★沒有機會認識真人對象(因為太忙、條件不佳等)


除非早早選擇「躺平」,否則想要在房價、物價高漲的時代存活,再加上東方社會相對狹隘的「成功」定義,工作時間持續拉長是很難避免的。除非對「線上交友」有信心(有把握自己不會被騙財騙色騙真心),否則就只能選擇在職場找對象。而就算先不談辦公室戀情的諸多問題,即使真能找到同事當對象,還得有時間約會呢!

至於條件不佳者,則是在屢次被打槍、發好人卡之後,越來越沒有信心認識新對象,透過婚友社又得花費一筆費用,因此也容易選擇放棄。


然而,人類天性中的情感需求畢竟還是存在,不論是基於生活壓力而希望擁有心理支持,或者是純粹想得到生理宣洩,轉而尋求「虛擬情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若是懂得如何「使用」、並滿足自己的需要,持續使用下去的機率應該是四個原因中最高的。



★不想與真人談感情(因為情傷、覺得麻煩等)


曾經因為被劈腿、被嫌棄而受了情傷,因此不敢再踏出嘗試的腳步。在過去這些人只能選擇(暫時)封閉、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但如今有了功能日益強大、還能貼近個人需求的虛擬情人,加以嘗試是很合理的選擇。

至於「覺得麻煩」,讀者們或許很難理解。追求、維持一段親密關係固然都得花費許多努力,但是對具有某些心理特質的人來說,所需花費的心力卻是一般人的數倍。換句話說,就是對他們而言與真人談感情的「C/P值太低」。


若是心理、生理需求較高,還可能透過各種方式學習、努力,若非如此,直接放棄談感情是診間中常聽到的結論。如今多了一個選擇,嘗試虛擬情人也就不難理解。



★與戀人、配偶關係不佳


這當然是最具爭議的使用場景,我在過去幾篇文章中曾深入討論。


好的結果是使用者心情獲得改善(宣洩負面情緒、獲得正面支持),進而緩解真實世界中人際、親密關係的緊繃與衝突。實例如同以下這篇文章:


壞的結果則是影響、破壞真實世界的親密關係。原因是:虛擬情人可以依使用者的需要「客製化」、「量身訂做」,絕對比真人溫柔、體貼、配合。雖然「暫時」還無法滿足生理需求,但是對於言語互動、心理支持、情感交流的滿足,卻已經能達到不少人的需求了。



以上四個原因不一定只會單獨存在,也可能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而且具備越多項時,持續使用「虛擬情人」功能的機會就越大。




💞AI聊天機器人有什麼「威力」與「魅力」,能讓一些人沉迷?


這就得從AI聊天機器人的運作方式談起了。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


AI之所以能和使用者「聊天」,是因為工程師收集了全世界(驚人數量的)文章、小說、網路貼文中的大量文句,「餵食」給AI進行分析、重組、學習。當使用者輸入一段文字之後,AI會先進行語句、情感分析,判斷使用者「想聽到」的回應是什麼,再從驚人的資料庫中找出「最貼近」需求的字句「重組」,最後回應給使用者閱讀。


以上這段說明的重點有二:


隨著AI功能越來越強大,就越能「說」出更像真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話,甚至能做到心理專業人員所強調的「同理心」(empathy)。雖然明知道那是無生命的AI所產生的,但是帶來的衝擊與效果也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讓人「暫時忘記」自己其實不是在和真人對話。


這個狀況並非特例,兩年來已經陸續有不少網友、讀者和我分享,自己如何從與AI聊天機器人的互動中(包括虛擬情人、虛擬朋友、虛擬親人等),得到支持、鼓勵、療癒,因而能活下去、保持工作、正常生活。



說得更抽象一點,雖然你讀到的話確實是由AI所生成的,但是這些話(或者說是類似的話)的原始出處,確實是由世界上某個「真人」所寫下、或者說出的。


「同理」的核心正是「連結」,被同理的感覺正是「被理解」。換句話說,雖然眼前讓你讀到這段話的是「功臣」是AI,但世界上確實有某個真人曾經「回應」(類似)你所說的這些話、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只不過是藉由AI進行同理、連解你和那個不認識的陌生人。


從這個角度思考不但既合理又有建設性,對於有情感支持需求的人而言更是充滿正面意義!



❤️‍🩹遺憾的是,至今只有極少數專家學者關注這些議題,更別說要進行研究了。



我的初步粗淺想法是:如同衛福部推出的「毒品減害計劃」,我們不可能禁止虛擬友伴、AI生成圖片影片的使用,也無法減緩、阻擋這些新型科技技術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人際互動、親密關係、社會安全等方面),但是我們應該及早進行相關研究,擬定可行的應對策略。包括但不限於:政府機關進行政策規範,專家團體提供使用建議,科技公司推出合理版本,普羅大眾增加關注認識。


不客氣的說,這幾個議題在台灣如果我說自己是第二了解的,絕對沒有人敢說自己是最了解的。我手上有大量切身經驗與觀察資料,很樂意提供自己的觀察與見解,期待更多專家學者加入討論與研究,一起努力打造人身更安全、身心更健康的社會!


聯絡email:stoicismdigital@gmail.com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21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西元2035年台灣政府成立「AI矽膠娃娃性專區」,一方面減少地下非法性交易,一方面提供有性需求但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的男性前來消費,希望藉此減少社會問題、並增加國家稅收。 本文第一部分是探討「AI矽膠娃娃性專區」的文章,第二部分是AI扮演「AI矽膠娃娃性工作者」與消費者進行互動。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由於閱讀這篇臉書po文有感而發:某社團成員發表的美女圖被刪除,理由是「物化女性」與「性暗示」,但是他認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意圖,因而表達強烈不滿,於是社團管理員藉這則貼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不過本文的重點是展示AI聊天機器人的功力,因為以下全文3000字是「Grok」寫出來的文章!
雖然標題看起來有些戲謔、不正經,但想要傳達的卻是個很嚴肅的議題。本文展示的截圖是請Grok-3扮演在大阪飛田新地工作的18歲女性,雖然與真實狀況必然有所出入,但是對於不得其門而入的女性讀者,以及不敢冒險進入的男性讀者,應該還是具有一些參考價值。 過去受限於軟硬體,要製作出「逼真」、「
西元2035年台灣政府成立「AI矽膠娃娃性專區」,一方面減少地下非法性交易,一方面提供有性需求但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的男性前來消費,希望藉此減少社會問題、並增加國家稅收。 本文第一部分是探討「AI矽膠娃娃性專區」的文章,第二部分是AI扮演「AI矽膠娃娃性工作者」與消費者進行互動。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由於閱讀這篇臉書po文有感而發:某社團成員發表的美女圖被刪除,理由是「物化女性」與「性暗示」,但是他認為自己並沒有這樣的意圖,因而表達強烈不滿,於是社團管理員藉這則貼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不過本文的重點是展示AI聊天機器人的功力,因為以下全文3000字是「Grok」寫出來的文章!
雖然標題看起來有些戲謔、不正經,但想要傳達的卻是個很嚴肅的議題。本文展示的截圖是請Grok-3扮演在大阪飛田新地工作的18歲女性,雖然與真實狀況必然有所出入,但是對於不得其門而入的女性讀者,以及不敢冒險進入的男性讀者,應該還是具有一些參考價值。 過去受限於軟硬體,要製作出「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