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居家日常碰到比較專業上的問題,當作讀書報告、個案報告寫,不嚴謹,只是個看到問題,爬文查詢的小作文。
話說發生的人其實不是服務對象,反而是主要照顧者的家屬。國健署今年(114年)發布的新聞稿指出,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每6位長者中就有1位曾經跌倒,每12位長者中就有1位因跌倒就醫。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每10萬人26.4人)(「防跌三步」守護長者安全)
其實「保命防跌」對於長者宣導很多年,跌倒後的骨折常會導致久臥、活動減少等,容易惡性循環(長者防跌妙招手冊),但這樣的事情仍層出不窮,個人是認為不外乎一些跌倒的因素無法有效去做改變改善。以前在職業安全衛生的課程中,也常會提到,大多意外的發生,適用【八二法則】,大多是環境因素為主,少數是人的問題,但一般還是會強調個人的健康因素上的改善。人的因素包含肌少症、骨質酥鬆、藥物等等,環境因素:濕滑的地板、雜亂的環境、光線不足、不合適的鞋子等。(跌倒風險中高齡者與其照顧者對跌倒之經驗與因應)。特別講骨質疏鬆症,是很常見的問題,尤其女性更年期後,因為內分泌系統以及保護因子的改變(雌激素停止分泌),就會愈發嚴重。題外話,目前有AI的應用,可以用每年健康檢查會拍攝的Chest X ray,用第11、12胸肋骨做判斷。
這次跌倒後的長輩,發生上肢手臂腫脹與疼痛,無法用力與舉高,並無明顯外傷與骨折。所以就針對腫脹疼痛問題去搜尋一些可能的原因與處置。腫脹原因可能是肌肉拉傷,有疼痛、壓痛、腫脹、肌肉緊張、僵硬、痙攣、功能障礙等症狀。急性期(拉傷三天內)需冰敷,可預防腫脹,每次冰敷15分鐘休息5分鐘,冰敷時可用繃帶裹住受傷部位,能阻止發腫,但不宜過緊。(肌肉拉傷症狀及照顧方式)雖然醫院有先將其手臂包裹,但一回到家長輩就受不了腫脹感自行拿掉...
運動傷害急性期「PRICE」(Protection(保護):保護患處,避免二次受傷、Rest(休息):適度休息,防止傷勢惡化、Ice(冰敷):冰敷患處,減少出血及止痛、Compression(壓迫):壓迫患處消腫、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處高於心臟,可壓迫、冰敷同時進行)(運動傷害緊急處理)。

其中冰敷的部分,查到的資料有顯示,受傷6小時內冰敷2-3次,而6小時後即可不需繼續冰敷,過度冰敷會延緩患部的復原時間。有的資料維持原本的概念,急性期需冰敷(2-3日內)。(冰敷時機&熱敷時機),配合永大出版的基本護理學的護理照護冷熱療法的知識,大概可以切,2-3日內用冷,之後用熱。至於要48小時還是72小時,基本上我認為是疼痛感與腫脹感有開始削減做切割。

實際上的應用,要考慮一般家庭或是長輩中有的材料,冰敷可能最容易最簡單的來源,就是冷凍庫的冰塊了,再做好用毛巾適當隔離防護。熱敷的部分我個人是建議用暖暖包的方式,溫度的適當範疇可參閱永大出版的資料,而上述的方式我個人認為可達到預定效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於98年1月22日制定公布CNS 15242「拋棄式暖暖包」標準,明訂產品的溫度要求與持續時間,更規範外袋密封性及抗拉強度、內袋強度等安全性,以確保消費者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產品能依標示之持續時間,將溫度維持在40度以上,且不超過70度(標檢局電子報(新聞稿)),各家暖暖包的溫度可參考專業的評測(阿簡生物筆記)。

題外話,身體中的冷接受器在真皮上層(乳頭狀層),熱接受器分布於真皮下層(網狀層),冷接受器較接近皮膚表面且集中分布於上半身及四肢,數目為熱接受器的8~10倍,對刺激的反應較為敏感。此外,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且無法自由表達感覺;老年人因體溫調節能力降低,加上脂肪層也變得較薄,且多數有血管硬化、高血壓等疾病,要留意冷熱療法的使用時間、頻率、溫度調控等(永大,基本護理學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