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為去參加青創諮詢,我在跟輔導業師聊時,有這種感覺:他對自己的根了解模糊,覺得沒有必要選擇自己終極的未來方向,於是在反覆而動盪的民主社會裡覺得非常疲憊。
面對民主與未來的困惑
根的部分是指:例如他覺得兒子的課綱加入很多台灣大肚王國資料的史觀,這讓兒子的史觀沒有他這種唸過中國5000年歷史的人廣。(我想說這樣就叫史觀廣度大嗎,搞不好我中國史跟歐洲史都比他好。)
終極的未來方向是指:到底集體要走向台灣獨立、統一、還是維持中華民國在台灣?他覺得都好,大部分的民眾也不會在意這個。
然後他說:民主困擾民眾的一點,就是現在發展方向是如此,但五年後如果換另一批人選上,以前的建設或是意識型態又會改變。
他對於這種反覆持續40年感到很疲憊。
我跟他說:「這些其實社會學政治學都有提到跟解釋,而且這也是一個時代和人類集體成長的進程,短時間當然會很痛苦,但時間拉長後會看到意義。」
他反駁我說:「政治學社會學這種學術的,當然會說這只是過程啊,但好像人當下的痛苦就沒有被討論到,都不存在」。
人與土地的連結:根,從真實關係開始建構
今天下午,我去參加了台中文史復興組合主講的【地方文史採集與轉譯】,在文史工作主理人的帶領下,我們去訪問台中青草街的老店老闆,老闆們都很開心可以一直講自己家跟店的故事。
青草店、青草茶以前我在路邊就常看到,但口渴、想喝飲料時,我還是完全不會考慮將青草茶作為可能的購買選項,我會直接去尋找最近的連鎖手搖飲料店。青草茶跟青草店,在今天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的帶領以前,在我的生命中,是一直被略過,理所當然存在的風景,又實際上跟我沒有產生關聯。
但今天在經過老闆們介紹家族史、分享自家的青草茶試飲,以及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從台中市發展娓娓道來的青草街發展故事後,青草茶與青草店就與我有了連結。
我知道青草茶是什麼、我知道它在哪裡,哪些店有我意想不到的、喜愛的口味,甚至青草店的老闆們原本家族都是彰化人,是我的老鄉到台中開店。
這就是根的意義,也是愛。我覺得在爬梳自己家族史跟地方史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會感覺到「原來我跟其他人都是有關連的」,不會感覺自己是孤單一人,跟其他事務無關的活在世上。
人沒有根,就很難有這些感覺,也很難穿透表面的對立衝突動盪,找到自己安穩的位置。那自然就會看著40年的反覆,感覺好像很不穩定,本來習慣的事物全部都反覆變化,很痛苦但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為什麼要付出這些代價。
所謂的大中國歷史情懷,就跟台灣身心靈圈的尋根一樣(例如覺得自己是星際種子所以很孤單又討厭地球很正常)虛無縹緲,因為那始終都不是一個人腳踏實地活在這個土地上,與真實的人事物產生的連結。他們認為自己有了這樣的身份定位,就不用面對自己現在跟他人難以連結的困境,但這也不一定是真正的根,破碎跟斷裂的認同又加劇孤獨感。
心有故鄉,自然知道要去何方
所以,當我們說要尋找「根」,其實不是去抓住一個抽象的歷史標籤或靈性認同,而是回到土地與人之間,重新建立具體的連結與記憶。
根不在天上、不在前世、不在某個宏大敘事中,它可能是在一杯青草茶的苦澀與回甘裡、在老街巷口某個你從未正眼看過的老店裡,它一直都在與你共享城市的呼吸。
真正的穩定不是來自不變的政治口號,也不是自我催眠式的靈性標籤,而是人是否能夠在變動中,認出這片土地的紋理,以及自己和他人之間微小卻真實的聯繫。
當人找到了自己周遭人事物產生情感與記憶的錨點,就算未來還會動盪,也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又該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