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旬,以色列與美國聯手對伊朗境內重要軍事設施發動代號為「雄獅崛起」的突襲行動,成功突破伊朗層層防空網,對其核武發展與空防指揮體系造成重大損害。
這場行動不僅展現了美以兩國在電子戰、情報滲透與聯合作戰上的強大實力,也同時暴露出中共所協助建立的伊朗防空系統,在實戰面前的種種脆弱。此一事件,對地處灰色衝突前緣、面臨中共長年軍事威脅的台灣而言,提供了諸多值得深思與警惕的啟示。 技術並非萬靈丹,自主能力不可偏廢 伊朗過度依賴中共與俄羅斯提供的防空技術,導致系統整合失靈、反應遲緩,終至在突襲中全面潰敗。對照台灣現況,儘管近年來國防自主已有顯著進展,如天弓三型飛彈、射程2000公里的雲峰飛彈、劍翔無人機與潛艦國造計畫逐步推進,惟在整體作戰鏈結與指管通情系統建設上,仍須強化。
國防技術不能止於「裝備購置」,更需深化「自主研發」「快速反應」「整體整合」三項能力,才能在第一波攻擊中保存戰力,穩住防線。 情報戰與網路戰,才是現代戰爭的前哨 此次行動以色列之所以得以迅速癱瘓伊朗防空系統,關鍵之一即是其長年情報滲透與高效網路攻擊能力。對台灣而言,中共對台滲透早已不限於傳統軍事部署,反而更倚重灰色作戰與認知戰滲透。如何嚴密防堵內部情報外洩、加強關鍵基礎設施的資安防護,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無論是軍方、科技界,乃至媒體與教育體系,都須建構全社會等級的資安防衛與反滲透網絡。 軍事同盟與戰略協調,並非遙不可及 美以聯軍之所以能精準打擊、迅速脫離,關鍵在於長年累積的聯合作戰經驗與情報共享機制。對台灣而言,固然面臨國際政治現實的種種制約,但近年與美、日等民主夥伴在非正式安全對話、軍備採購、軍事演習等領域的互動已逐步深化。
未來可考慮更積極參與區域性安全架構,如「四方安全對話」(Quad)、「第一島鏈聯防」等平台,形成對中共戰略壓力的外部平衡。
制空權決定戰局,靈活應變方能存續 伊朗在空域防禦潰敗後,防空火力成為靶標,其制空權一夕間瓦解。對地狹人稠、空軍基地易受威脅的台灣而言,不能奢望在初期即取得制空優勢,反而更應強調機動防禦、分散部署與反制敵方指揮中樞的打擊能力。同時,也需確保空軍主力如F-16V、空中預警機等關鍵裝備之持續戰備,以「有限資源創造不對稱效能」。 理性評估敵情,免墮宣傳陷阱 伊朗事件亦提醒我們:中共軍事裝備的宣傳與實戰表現之間,存在明顯落差。面對中共對外誇大其飛彈精準度、無人機性能與「超限戰」能力,台灣不宜被其話術牽制,也不可掉以輕心。
透過實兵演練、敵情模擬與技術檢驗,針對其潛在弱點(如指揮系統僵化、裝備維修困難、內部腐敗等)進行有計畫的反制部署,方為制敵機先之道。 國防不止於軍備,全民動員是關鍵 以色列在面對長期安全威脅時,展現出的是全民動員的堅定意志與國內高度凝聚的安全共識。相較之下,台灣社會在和平環境下,對潛在衝突的警覺心仍顯不足。唯有強化全民國防教育,推動備戰演習制度化、常態化,並設計符合台灣社會條件的後備動員機制,才能避免一旦戰事爆發社會陷入混亂與被動。 伊朗的挫敗,是一場未必遙遠的鏡像戰例。對台灣而言,唯有汲取教訓,從國防自主、情報反制、國際協作、技術誠實與社會備戰等多面向同步著手,方能在未來可能的衝突中立於不敗之地。
國家安全不是軍方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集體工程。在面對風險與挑戰的時代,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先進武器,而是一種堅實、清醒、堅定的全民防衛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