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坐在路易莎時,滑到白瑜老師的早晨讀報,仔細閱讀過後,發現和自己最近的觀察很有重疊—為何我稱讚人時會感到彆扭,尤其是第三點

截圖自白瑜老師2025/06/23的限時動態
我試著和chatGPT一起分析自己為何這樣想:
他給出了第一個可能:
如果我稱讚了,是不是就矮了一截?
在基於我給他的一些過往經歷,第二種可能:
我在我的內心埋下了「你是對的,我就是錯的」、「你贏了,我就輸了」的情節
在這裡白瑜老師給了我剛好需要的思考方式
「他人優秀,和我也可以很好,並不衝突」
也在周慕姿心理師feat鄧惠文醫師的影片中提到的關鍵字中得到了想法
「陰影人格」、「陰影議題」
遇到有人竟然做了我不敢做的事情,活出了我壓抑的自己,內心開始有一些酸言酸語的聲音,例如我內心所想的:那又怎樣、我也可以!
透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了我內心希望的樣子,也知道我不是單純的壞人,單純不想給予稱讚,而是內心有了錯誤的信念,正在努力保護自己不去被打敗,但美好是可以共存的,「他人優秀,和我也可以很好,並不衝突」。
現在要練習將錯誤信念刪除,將這個信念變成習慣,這也許需要回到過去的那一刻,用現在的主觀去看那時候的客觀事件,好好的療癒自己,用現在這個信念去抱抱過的自己,讓我和她一起全然地接受這個可以包容別人發光,自己也可以發光的信念。
「後記」
為什麼我有「他贏了,我就輸了」的習慣思考呢?
我想是因為小時候常常會為了要爸爸和媽媽更相信我說的多一點,會和姊姊爭吵著誰的記憶力比較好,誰說的話更有信服力,讓他們來選擇相信誰說的話,這樣對於二選一事實的記憶,不是你對就是我對,讓我習慣性有了,如果你是對的,那我就是錯的思考。
我怎麼實際練習讓我的信念轉變呢?
就是衝破那股壓抑,直接說出稱讚的話,也許要馬上完全刪除那樣的信念是有點困難,但身體的肌肉記憶也可以帶動心裡的轉變,與當挺胸和深沈的呼吸時可以緩解緊張是一樣的,當我放下思考說出口時,就是一起分享那個美好了,也會忘記那個猶豫的自己。
如果也有明明很欣賞別人卻有說不出口的稱讚,不仿也可以找出自己的原因,開啟這段善的迴圈。
我也很期待下次的早晨讀報會揭開什麼樣的原因阻礙了讚美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