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考慮經營「個人品牌」,你可能在思考:
我是否應該等有更多時間、等我累積更多資歷、等更多人認可我的能力,才開始會更好呢?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
假如我想成為什麼人,我需要先擁有什麼,才能展開行動,最終才能成為我渴望成為的人。比如:
- 我想寫作,我需要先擁有出眾的文筆,才能開始寫作,最終才能成為作家。
- 我想創業,我需要先擁有時間和資金,才能採取行動,才能成為創業家。
- 我想經營個人品牌,我需要擁有更多被人認可的背景和資歷,才能開始做。
這些理想中的「目標」,因為有了「先決條件」,似乎變得遙不可及。
為了滿足這些「先決條件」,我不斷奔跑、不敢怠慢,但不管怎麼努力,好像永遠「不夠」。也沒人能告訴我,什麼時候「夠了」?
直到一次申請海外名校的經歷,我才驚覺,這些「先決條件」根本不存在,
它之所以在我腦海中出現,只不過是為了「合理化」延遲關鍵行動的藉口罷了。
兩次申請,硬性條件不變,變的只是「心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的海外碩士申請了兩次。
第一年全軍覆沒,第二年卻全數逆轉勝。
在這一年間,我的硬性條件沒變:
大學GPA無法改變、標準化考試GMAT多試了幾次,也無法突破原有成績、專注於考試,我也沒有多增加的工作或實習經歷。
唯一改變的是「我的心態」,
以及因為心態改變,投射在我的申請文書裡的內容(Personal Statement),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你可能會好奇,到底改變了什麼,其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接下來我就要揭露,
導致我第一次「失敗」的心態是什麼?以及帶領我第二次走向「成功」的心態又是什麼?
第一次申請,我總想證明自己「足夠優秀」
第一次申請時,我的內心是「惶恐不安」的。
我認為自己現在的「硬性條件」和「軟性條件」與過往的錄取生相比,並不具備「優勢」。
雖然我已邁出行動,開始填寫申請資料,但是心裡隱隱覺得自己「不夠格」。
這種內在思維,會體現於「外在表現」。
具體表現在:
- 打開學校官網,我會第一時間留意學校的「招生要求」,而不是「這個學校適不適合我?」
- 在招生諮詢會議上,我會詢問招生官「你們選人的標準是什麼?」,而不是「學生的就讀體驗如何?」。
- 撰寫申請文書時,我不斷強調自己過去的「輝煌事蹟:參與了什麼比賽?獲得了什麼獎?得了第幾名?」,深怕評審認為我「不夠優秀」,而不是思考如何才能展現「最真實的自己」。
發現了嗎?
在這個階段,我不斷需要外界的「認可」,告訴自己「我夠格」,我才有信心。
我認為成為名校學生,需要有一些「先決條件」。而我因為覺得自己尚不符合這些「先決條件」,所以畏手畏腳。
當你心裡「畏手畏腳」時,別人也會感受到你的「不自信」和「求認可」的狀態。
「全軍覆沒」也是想當然爾的事情了。
第二次申請,我想像自己已經是該校的學生
顆粒無收後,我消極了一段時間。
我問自己:
- 「我是真的不優秀?還是太害怕失敗了?」
- 「我在大學裡面已經有這麼多豐富的經歷了,還不足夠證明自己嗎?還需要如此用力的說服別人?」
- 「我和錄取生的差距真的是先決條件嗎?為什麼依然有條件比我低的被錄取了呢?」
我才發現,我早就已經夠優秀了,只不過是被自己的「心態」困住了。
因此,雖然面對家人的反對,我依然選擇「再申請一次」。
這次我多做了一件事:
「想像自己已經是這個名校的學生,我會怎樣表現?」
為此,我搜索所有網路上關於該學校的「招生影片」,去觀摩裡面學生的言談舉止:他們的言談中,所傳遞的「價值觀」是什麼?
甚至觀賞校園裡的設施,想像自己在裡面走動、上課的模樣。
我希望呈現給招生官的感覺是,透過文字、透過面試,他們已經能感覺到在和「自家學校的學生」交流。
他們能想像到我在學校裡面學習,並且在課堂上為其他學生帶來的「貢獻」。
我想,假如我是招生官,我一定會選擇「已經像自家學生的人」,而不是「還有一段差距的人」。
神奇的是,換了「心態」,這次我說的話、寫的文字,與第一次截然不同了。
- 在文書裡,我不再處處強調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而是真實地展現自己過去的掙扎與思考。
- 在面試裡,我不再強調進入學校後我能「得到什麼」,而是我的背景能給周遭同學「帶來什麼?」
而這次,那個曾為我關閉的門,就此打開了。

你想進入「更高層級」,得先具備那個層級的人擁有的「心態」
這段經歷給我產生了重大影響(詳情請閱《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我獲得了2大收穫。
1.你想成為誰,其實所有外在的「先決條件」都不存在,唯一的條件是「你具不具備那個角色的人的心態」?
所以,想成為作家,不是「我需要有好文采,才能成為作家」;而是「我已經是作家,所以我每天都要思考和寫作」。
久而久之,成為作家,只不過是「因為心態調整動作」後的必然結果。
想建立個人品牌,不是「我需要有更多被人認可的資歷,才能開始做」;而是「我已經建立了個人品牌,所以我要規律的分享知識和經驗」。
個人品牌,也只不過是該動作在時間累積下的必然成果。
這甚至都不屬於“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而是你在心態上完全擁抱了「新角色」,
開始去做該角色會做的事情,再透過動作強化大腦對該角色的認同感。
2.越往上走,心態越需要從「索取」,變成「給予」
真正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不是因為「我很厲害,所以他人應該追隨我」
而是我願意挺身而出,幫人解決問題,所以他人「發自內心」追隨。
很多人追求外在的「頭銜」,比方說:參與A高峰會、加入B領導者項目、入讀C名校學程...,包括曾經的我。
這些都是落入了原先的思維陷阱:我們要滿足「外在條件」,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標」。
然而,假如你沒有將自身的心態,調整成「更高目標人物」的心態,你會發現再多的「外在條件」只是花拳繡腿。
因為對於其他人來說,你有這些頭銜,關我什麼事?
只有你能夠把這些頭銜所賦予你的「更高的遠見、更多的智慧」,讓別人也受惠,也才代表你產生了「更多的價值」,成為有影響力的人只不過是這個行為的產物罷了。
因此如果你想建立個人品牌,發揮更多「個人影響力」。
你最不需要思考的就是「自己夠不夠格」,
而是只需要思考兩件事:
1.想像自己已經是「有影響力的人」,我會開始做什麼?
2.我可以為別人解決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價值?
最終,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
P.S 我正在為個人品牌經營者打造「出版寫作營」,
如果正在經營個人品牌,渴望透過「個人品牌」實現財務自由,與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將教你如何「用出版一本書」的方式,打造更值得信任、更有辨識度、也更具變現能力的個人品牌。
但這個營隊只收取12名學員,額滿即止。
👉 如果你不想錯過報名消息?來這裡加入優先名單:https://eve-life-strategy.kit.com/book_writing_camp_priority_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