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引语
有一种修行,不为名、不求报,只为众生能苦中有岸。婆须密多尊者将自己化作一叶舟筏,不问彼岸,只问众生可渡。他以愿入道,最终以“愿满”寂然归静。
📿夜微凉,小茶堂中炉火已尽,
只剩一炉炭灰温着余温。老和尚披着薄袍坐回蒲团,手里轻摇着念珠,嘴角微笑。

老和尚望了他一眼,轻轻应道:“第八祖,婆须密多。”
慧远抬头:“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像‘密密的菩萨’。”
“那你还真没说错。”老和尚笑了,“他确实——愿深如海,行密无声。”
📿 大愿成舟,心海度众
“愿作舟筏,不作岸。” 他以众生为念,一生愿不为己,只求能载人过苦海。

“婆须密多,是跋陀尊者的弟子,出身于迦尸国。”
“他少年时便发大愿:‘我愿成佛,但若我一人成佛而众生仍苦,不如我永沉法海。’”
“你们说,这像不像地藏菩萨?”老和尚望着他们。
慧广点点头:“很像。地藏菩萨不是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嘛。”
“婆须密多尊者也有类似的愿心。”
“他常说:‘愿作舟筏,不作岸。众生到岸,我仍入流。’”
“他的愿不是说出来,而是一生做出来。”
📿 修于行,不显于名
“名若留,愿便减。” 不立名、不受供、不留形迹,将一切功德化为愿心回向众生。
“尊者常年行脚,不留名号、不收供养,只托钵度日。”

“他行到一城,听闻城中闹瘟疫,便入城中助人抄写经文、送粥布药。”
“城主问他:‘你是何方高僧?愿留名好供养。’”
“他笑说:‘我名婆须密多,不留也罢。名若留,愿便减。’”
“后人记他,称其为‘行愿密僧’,意指他的行愿像水一样,不显山,不露声。”
慧空摸着自己的小茶钵:“师父,他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那谁传他的故事啊?”
老和尚抿一口茶:“佛法不是靠‘谁记得’,而是靠‘有没有传下去’。”
“真正的大愿行者,从来不为自己留名,只愿愿能在人心中留一线光。”
📿 一钵一偈,化苦为愿
“愿汝此苦,为成佛之种。” 他以自身行愿,转人间苦为修行种子。

“有一次,他入深山,遇一乞者哭泣。”
“他问其因,乞者说:‘我既无脚力,又无家门。苦,不知何时是尽头。’”
“尊者不语,只将身上仅有的一钵饭递过去。”
“又念了一偈——”
“‘愿汝此苦,为成佛之种;
愿吾此身,为汝之舟。’”
“乞者止泪,五年后出家为僧,行愿不退。”
“那人后来传下的偈子中,仍记着这件事,称他为‘愿师’。”
📿 传法于静,灭身于愿
“愿如船,不为久泊,只为一渡。” 最后他将法与愿一并传下,教弟子在愿中行、于愿中无执。

“晚年时,婆须密多尊者回到跋陀尊者旧庵,静坐七日不语。”
“第七日清晨,他唤弟子近前,交衣钵一件,低声说:”
“‘愿不为我存,法不为我显。
汝当照此心,不住于愿,亦不舍愿。’”
“弟子听不懂,跪问:‘愿与无愿之间,如何行持?’”
“尊者答:‘若不知愿,修行如盲;若执于愿,修行如陷。故愿如船,不为久泊,只为一渡。’”
“说完,即入定圆寂。”
“塔建于青石岩间,不饰金玉,唯石刻两字——‘愿满’。”
📿 佛法,是默默为众生做事而不求回应
“你不必出名,只需愿在心中,就有佛光照人。” 真修行,并非轰烈;而是每日悄悄为人,悄悄清净自己。

老和尚讲完,望向眼前这些尚未成熟的小沙弥,语气缓下来:
“你们将来修行,不一定都要讲经说法、出名立塔。”
“但若你心里,有一点点为人而修的愿,那佛法就已经在你心中发芽。”
“婆须密多尊者,就是一位不争名,不求利,不愿被记住,只想成就别人的人。”
“他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帮别人渡苦。”
慧远小声说:“我以后也想变成‘愿’。”
老和尚摸了摸他的头:“那你现在做的第一步,就是——不为自己想太多。”
📿 一念愿心,照彻长夜
茶已凉,夜更深。
老和尚将茶盏放回托盘,轻轻念了一句:
“愿若深海,行如舟筏。
终不为己,但为众生。”
“好了,今晚就讲到这。下回我们要讲的祖师,可是——从‘星火’中得法、如光明中行影的传人。”
“第九祖——伏驮蜜多。”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盖好慧空肩上的袍子,灯火照着众人熟睡的脸,仿佛这温暖也随着佛法,悄悄传进了梦里。
🪷 佛法关键词导读
🍀大愿行者:不求名利,不为自修,只愿众生得度的修行者。
🍀愿作舟筏:佛法中的比喻,指将自身化为他人的渡具,而非只求自身安稳。
🍀无名而行:行于人间却不留名号,象征空性与回向的真实修行。
🍀愿中不执:虽发愿助人,却不执著于愿果,是真正的“愿而无愿”。
🍀愿满:不是成就自己,而是众生稍得安稳,便已心愿圆满。
🌿 转念句·行住坐卧中修
🚶 行 · 忙碌中忘我时
❓我此行,是为了更强,还是愿有人因此得安?
🪑 坐 · 坐定时思绪杂乱
❓我愿静坐,是为修己,还是为众生得一片清明?
🛏️ 卧 · 夜里独自思考未来
❓若没有人为我鼓掌,我是否仍愿点一盏灯,为黑暗中他人指路?
🧍 立 · 面对赞誉或忽视时
❓我是在积攒名声,还是在悄悄完成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