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業 #碳權 長文慎入
隨著減碳永續概念盛行,食物碳足跡標示也愈顯重要,有民間團體舉辦記者會指出,以生命週期評估(LCA)方式計算,台灣消費動物性食品所產生的碳排,高達全國總排放量的12%,凸顯飲食層面減碳具急迫與必要性。
環境部表示,將研擬「統一的碳足跡計算方法學」,並建立分級標示制度,讓消費者能清楚辨識同類產品的碳排放差異。這意味著「食物標示碳排放(碳足跡)」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但從哪裡開始、如何制定標準仍需要時間討論。而對於餐飲業來說,這是一個搶先布局的好時機!
雖然目前台灣並非全面強制,但:上市櫃公司(特別是資本額100億以上的)已有強制揭露ESG與碳排放規定(證交所規定),2023年開始,資本額達50億以上公司陸續納入盤查,預計2027年起,資本額20億以上公司也要盤查揭露(反正都是股民的錢)~
食品、餐飲業雖多為中小企業,目前多屬自願性盤查(例如連鎖餐飲、百貨餐飲合作品牌),供應鏈廠商的壓力也逐漸形成:大品牌、百貨、跨國企業會要求供應商(含餐飲)提供碳排資料。
例如:王品、漢來已開始進行ESG報告、內部碳盤查試算,部分百貨公司會開始要求進駐品牌要求餐飲品牌配合永續政策(雖然還是很模糊,但至少有喊出來).
個人有以下簡要看法分享:
一、法規與市場趨勢驅動
根據統計,全球碳定價與碳交易市場預計在2030年前全面落地。大型餐飲品牌如星巴克、麥當勞已開始進行碳盤查,未來中小型餐廳若想成為大企業供應商或合作夥伴,也將被要求跟進。根據報導,2022年全球有超過20%的企業已開始執行碳盤查,這股趨勢在未來兩年內可能會擴大至中型餐飲業。
從 #高端訓 老師的2022出版的「#ESG品牌創新六部曲」,便認為ESG就是品牌行銷的一環,環保綠色與否我個人不予置評,畢竟到底是地球得利,還是碳權交易所得利?!
二、餐廳的實際應用可能的方向
如前沿的新聞說明, #碳足跡透明化 未來菜單上可能會標示「本餐點碳排放量」讓消費者有低碳選擇權(例如低碳餐食標章)所以,餐廳是否要開始投入相關餐點的研發等等。例如,低碳餐食標章可能成為新的市場亮點。
而已經成立多年的 #綠色餐飲指南(GDG,Green Dining Guide)也逐漸成熟,成為加分項,只是大眾市場還在cooking,反饋較少。
在地食材、季節性食材的使用,也能減少20%-30%運輸碳排,,目前農業部水保署相關單位都有「片面性」的在推動中,未來全台灣的農業產地,需要有更多 #智慧物流 的需求,而能夠做到的就是地方的農業單位、農會合作社等。
雖然沒有強制力,但進口的食材將會是相對高碳的食材,食材供應端的碳盤查/碳中和認證就也會變得重要。
而餐飲業的其他層面,例如:廚房設備汰換為節能型、空調/照明節能管理、減少食物浪費(食材使用率提升、廚餘減量)其實都是課題,只是!只是!只是!你做了這麼多,到底減碳的標準如何?
個人認為,可以針對地區行的中大型餐飲企業,進行聯盟合作,自訂減碳標準、自行計算碳權等,畢竟,現在誰說的都不算。.
畢竟大型餐飲集團未來也有可能必須額外花預算購買碳權來抵減自家碳排成為碳中和餐廳,或者再投入更多資源在減碳、零排放的項目上,如果你的餐廳和企業暫時無法投入過多的減碳工作,建議:#數位化 的提升是基本功,例如:用更多的電子票券、減少紙張的使用,或者,透過數據AI管理消耗品,例如:紙巾、菜單等。
正面來看,碳權不只是法規壓力,反而是餐飲業可以轉化為「品牌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新機會。先行者將在市場上搶佔「永續餐飲」的話語權。
稍微整理一下所謂的永續行動餐廳可以做哪些事:?
一、碳排查與能源管理:餐廳的自我碳排查、優化設備降低耗能、使用綠電(慎選)
二、菜單跟食材管理:如上說的,開發低碳菜單、與有碳排查的供應商合作、食材、廚餘管理。
三、品牌與市場溝通:設立ESG主張,增加品牌理念、參與相關標章、辦理低碳相關活動。
四、碳權未來策略規劃:關注市場動態,內部教育先做,購買少量碳權,結合上述創造話題、與上市櫃公司合作,提供ESG的食材、伴手禮、服務內容等。
我不是碳權專家
反正,只要活著就都會有碳排
比較諷刺的是,能源問題讓台灣的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竟然比往年還要高,就是因為火力發電的增加,然後一直要求民間要減碳。
臉書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JYtVFZ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