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靠得住嗎?當法律與大腦研究同時對它提出疑問
AI已不只是科技圈的熱門話題,而是進入了法院與實驗室。一起法庭判決、一項大腦研究,同時為我們敲響警鐘:AI工具的合法性與使用後果,不能只靠直覺決定。我們該怎麼面對這些新興挑戰?
影片快速版
🧠 第一則|MIT研究揭示AI依賴與大腦活動

MIT研究揭示AI依賴與大腦活動
MIT邀請54位大學生完成SAT作文,分別以純手寫、部分輔助、完全使用ChatGPT三種方式進行。結果顯示,使用AI的組別腦波活動最少,顯示思考參與度下降。研究者指出,AI工具雖提供便利,但長期依賴可能抑制思考能力,特別是在創造性與邏輯建構上。
🔎 知識點補充:
- 腦波α、β頻段可反映思考專注與認知活動。
- 高依賴生成式AI時,使用者容易直接接受結果,忽略自我驗證與重構過程。
👍 生活化說法: 打開ChatGPT寫作文很快,但腦子也可能跟著變懶了。
⚖️ 第二則|法院裁定AI合理使用版權書籍

法院裁定AI合理使用版權書籍
法院裁定AI合理使用版權書籍 舊金山聯邦法官艾索普裁定,Anthropic使用受版權保護書籍訓練AI模型屬合理使用,但僅限於模型訓練本身。法官也強調,Anthropic複製、儲存700萬本盜版書籍的行為仍屬侵權,不在合理使用範圍內。該案將於12月開庭,釐清責任與賠償金額。
🔎 知識點補充:
- 合理使用(Fair Use)評估標準包括使用目的、性質、數量與對原作品的市場影響。
- 版權法最高可處15萬美元的侵權賠償。
👍 生活化說法: 讓AI讀書學習可以,但你要先問:這些書是哪裡來的?
💬 結尾觀察|AI的界線,不是技術決定,是人類選擇 從MIT研究到法院裁決,我們看到兩種AI風險:一是「依賴後的思考退化」,一是「使用時的法律紅線」。AI的問題,從來不是它能不能做,而是我們該不該讓它做。技術的未來,仍要由人類來定義它的邊界與價值。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