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想,小孩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對小孩那麼容易付出?那種無條件的愛,是從哪裡來的?
後來我發現,其實孩子就像是一個**「載具」**——一個讓我們學習「付出愛」的容器。
尤其是對媽媽來說,這個過程從懷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當我們懷著孩子,吃什麼他就吃什麼,睡不好他也跟著醒來,走路的姿勢、呼吸的頻率、心跳的節奏,通通都被另一個小小的生命牽動著。
在那個階段,我們已經開始練習怎麼當一個媽媽了——不是角色,而是心態。
我們學著去承擔一個對生命的責任,練習為「另一個存在」做決定,練習讓出身體的主導權,練習讓自己變成一個可以滋養別人的人。
而這樣的練習,慢慢轉化成一種深刻的愛。
所以不是因為小孩特別可愛我們才愛,而是因為我們為他付出得太多了——愛,是被我們自己「投資」出來的。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
「就算不是親生的小孩,只要付出越多,就會越愛。」
因為真正讓我們心軟、心動、心疼的,是我們的投入。
那是夜裡的餵奶聲、是搬起沉重身體還要笑著陪玩、是咬牙把自己放在後面、是一次次在疲憊中仍選擇溫柔。
所以我覺得,小孩不只是孩子,他們也是我們在練習愛時的那個「最好上手的對象」。
因為他們無害、不會狡猾,不會懷疑我們的付出,也還沒學會用傷人來自保。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在他們身上,完成那種幾乎等同於信仰的愛的練習。
當然,也有人選擇不婚、不生,這其實不是逃避愛,而是另一種選擇——不讓自己被這種高強度的犧牲感牽著走。
但我會說,有孩子的人比較容易學會犧牲,而這個犧牲,其實是一種很美的事情。
是那種**「我願意」**的愛,雖然累、雖然有時也會崩潰,但同時也是活得最義無反顧的時刻。
如果你選擇不生孩子,那代價可能是在未來——當我們年老體衰時,身邊會不會有個人幫你剪腳指甲、提醒你吃藥?你會不會在某個晚上,想要撒嬌卻沒有對象可以依賴?這些也不是恐嚇,只是現實。
我偶爾會跟我家小孩說:
「媽媽以前幫你們把屎把尿,以後等我老了,換你們幫我洗洗澡擦擦背,這樣應該也算合理吧?」😆
雖然說笑,但也不是開玩笑。
只是我知道,真正能走到那一步的前提,是我們有過彼此深刻的愛與信任。
當然,如果可以自己維持身體健康、保有行動力,最好。
但這條路上,我們終究都在問:
我這一生,要用什麼方式,來愛、來被愛?
我用「孩子是愛的載具」,意思是說:
孩子承載著我們付出愛的行動,是我們學習愛、實踐愛的媒介。
不是把孩子物化,而是強調他們是「讓我們練習深刻付出」的契機——
這個「載具」不只是被動承載,也是讓我們的情感轉動的引擎。
💡延伸補充:
有些人會說「身體是靈魂的載具」,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承載著靈魂在人間走一遭;同樣的,小孩是我們練習愛的實體場域,是靈魂的功課場,也是愛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