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餐後,孩子們又演了一齣家庭劇場——哥哥推托、妹妹熱情、然後雙方都感覺受傷。
我看著這一幕,沒急著介入,只是靜靜地把這些「熟悉的情節」留在空氣裡。
孩子被爸爸的不負責傷過,轉頭自己卻也在選擇不負責。我知道他不是壞,他只是「在學」——學著怎麼處理失望、學著怎麼保護自己,也學著怎麼像大人一樣用自己的方式逃。
我問他們:「誰負責你們的時間管理?」
兩個人互相看了一眼,像在玩傳球一樣推來推去。
我說:「你們現在其實都在選:要當那個不舒服的負責人,還是當那個舒服的耍賴人。」
哥哥嘴巴一撇,用有點不甘願又有點嘲諷的語氣說:「好啦~我負責。」
我看著他,沒有責怪,只是說:
「你現在不是不舒服的負責,而是舒服的耍賴。」
那一瞬間,他靜了一下。
其實我們大人也常這樣。當責任像石頭一樣壓過來時,我們也會耍賴、逃避、裝無辜,甚至用悲情角色包裝自己,讓別人來「懂」我們的辛苦。但真實的自己,其實知道我們在躲。
今天的這場小劇場不是要把誰定罪,而是讓我看到:
責任不是一種德行教育,是一種「選擇自己的代價」的過程。
我對兒子說:「你可以選擇負責,也可以選擇不負責,但你要付出的代價,是你自己對自己說的話,不是我給你的。」
我也對女兒說:「你看到哥哥拒絕你三次了嗎?如果你再繼續給出你的愛,問題在哪裡?──你的愛會被不珍惜,請放回你自己身上。」
他們都靜下來了。不是被我壓制,而是被自己看見。
我們常希望孩子懂責任,但有時,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看見我們怎麼負責自己的情緒、自尊、承諾與選擇。
那天晚上,我們三個人都學會了一點點:
不舒服的負責,是愛自己的方式;
舒服的耍賴,是暫時爽、長期虧。
我想,我要先選擇負責,讓他們知道:責任,是走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