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對話實驗,收下我最想要的禮物。
今年母親節,我沒有等著孩子送我康乃馨。
我打開一場對話實驗~
一開始我抓不到訣竅,話題好像被小孩一句話拉走,就偏離原本想談的方向,心裡有點小煩躁,後來靈光一閃,拿出一張紙,從「寫下來」開始,世界就清楚多了。
我先問女兒,有沒有什麼話想對我說。她很認真地給予我祝福,接著細數我的優點:每天早起為他們準備豐盛的早餐、主動將家裡整理得井井有條、面對難題時總能耐心地嘗試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法、能透過多次嘗試及堆疊而調出美麗的水彩顏色、看到地上的垃圾會隨手撿起來。
接著引導她思考:「那麼,你希望媽媽可以教你什麼呢?你覺得媽媽的這些優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個人特質呢?」經過一番討論,我們共同歸納出「耐心」這個重要的特質,以及我透過不斷地學習與嘗試,找到事物最美好的樣子,進而創造生活中的美感。
所以,女兒送給我的母親節禮物,是她看見了我的「耐心和美感」。
這份禮物,讓我感到被細膩地觀察和理解,心頭暖暖的。
輪到兒子時,他一開口就說「謝謝媽媽把我們照顧得很好,準備三餐給我們吃,生我養我。」或許因為已經10歲,話語中多了社會化的痕跡,聽起來很周到,卻少了專屬於我們之間的溫度。我告訴他,我想要一份更貼近他內心的、而不是可以送給每一位母親的祝福。
最後,我們一起畫張簡單的圖。透過這張圖,我們意識到,出於母性的天性,我很容易將孩子看得比自己重要,總想先將他們安頓好,讓他們擁有學習的能力、過好生活的能力,才會將目光轉回自己身上。我好奇孩子們如何看待這件事。兒子的回答是「有壓力」,而女兒則說「被媽媽的愛照顧」。這讓我意識到,女兒的自我價值感似乎比較充足,而兒子可能在這方面有所匱乏。
我藉由這機會,引導兒子看到一般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兩種選擇:第一種:孩子接收到這份「為他好」的壓力,開口要求母親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孩子因此感到內疚,而母親則會感到自己不被需要而傷心委屈。第二種:孩子將這份壓力轉化為同理心,他也會想照顧好媽媽,希望媽媽能將注意力轉回自己身上,進而產生一股「願意」照顧好自己的力量,用實際行動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照顧好,讓母親因為信任而感到放鬆。
我向他們解釋,這兩種方式最終都能達到母親將注意力轉回自己身上的目的,但其中的能量流動卻截然不同,選擇權在我們手中。
所以,兒子送給我的母親節禮物,是他看見了我身為媽媽的「無條件的愛」。
天啊~這真的是我收到最棒的母親節禮物!
那種被孩子們真正理解、被他們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付出的感覺,對我來說很珍貴。同時,他們也透過這場對話,接收到我對他們的愛與耐心。
這份禮物,是用心交流換來的。
當我們願意放下大人的角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時,才會發現他們其實一直都在看、在聽、在感受。他們不只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回應我們愛的鏡子,甚至是陪我們一起成長的靈魂旅伴。
或許,母親節真正的意義,不只是被慶祝,而是提醒我們:愛不是單向給予,而是一場需要彼此覺察、理解與回望的深刻練習。那麼,你準備好和你的孩子,好好聊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