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建案再怎麼樣大打廣告,都與我無關,說租比買划算,說只要月付多少錢,自備「少少的錢」即可入住,與我無關,因為我買不起,也不想繳房貸,現在的房貸動輒二十年起跳,三十年,四十年都有。一間二十幾坪的大樓,就要八百多萬,到九百多萬,公寓便宜不到哪裡去,七百多萬也看得到,但問題是不會在你想要的地段,如果在山區,你要自備交通工具,汽車或機車,划算嗎?只要你不排斥,你當然可以買近山坡地,下坡可能只有一間超商,沒有藥局或是郵局,就算有,都還有一段距離。(只要你不嫌遠)
薪水與房價的相對所得比,怎麼樣才算合理?三分之一繳房貸,這是多數人的答案,但問題是你又相對願意多少?月薪三萬新台幣的族群即使願意上繳一萬元房貸,但——即使給你很漂亮的裝潢與市區地段,你都還不願意這麼做,沒有這麼多你滿意的房子供你選擇,如果把全台灣人全部擠在台北市,或是高雄市,也一定有人要住在郊區區段。問題是房子本身或是房價本身就已經相對不合理,何況薪資的上漲合理性?你不要告訴我,因為蔡總統提高基本薪資所得,這屬於很正確的政策,我們應該感謝她。事實上,如果不合理,相對地會有人去抗議,我們也會演變成流血衝突。居民只要感覺到一種程度被威脅,抗議勢在必行——民主政府下的集會遊行——會讓我們有自由的權利,相對於中國的白紙革命——相對地那要叫抗議——只是程度大小罷了。
我曾經提過,薪資上漲到五萬元,我還是買不起房子,所以這不是薪資本身的問題,而是全民在經濟的那一端,切割經濟的每一端光譜所踐踏後的一種不平等水平所造成。貧富問題如此嚴重,主計處的數據是正常的薪資水平在中位數的人,也就是四萬多到五萬左右的那一族群人有微微上升,但是整體數據卻是緩慢下降,也就是說,經濟薪資雖然有增長,但多數民眾卻感不到真正有感的成長感受。
不管薪資漲或是不漲,物價上升的幅度,跟不上薪資在增長與消費上的幅度與廣度。也就是說,即使你的薪水每年都多一千到兩千元,甚至更多,當你要消費的東西變得一樣多,或是更多時,你要怎麼努力才能存到第一桶金?與其存到第一桶金,倒不如每年換新 iPhone 還比較實際。為什麼?消費幅度都被吃掉時,無論少一杯手搖飲,少買一件衣服,或是少買一個包包或是鞋子,你總要生活,也無論你想要實現極簡生活風,現在的問題是——買房總是不在你的人生清單內。
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能買得起房子,還不見得是你的最愛。你好不容易買得起房子了,卻要開始擔憂房貸,或是房子本身的問題,抑或是鄰居之間相處的問題(這包括你的對面,你房子旁邊,樓下與樓上,甚至你這條巷子內)。然後你開始生活了,還有你的工作與通勤距離,你的人生作息等等。這都必須要你的人生長路規劃好,但你有嗎?
你有說幾歲結婚,幾歲生孩子,幾歲買房,幾歲有事業,以及幾歲開始退休嗎?現在年輕人想的都是「當下」,未來一年的事或許有在計畫之內,但絕對不會想到我一定要在幾歲完婚,幾歲生小孩,你凍卵,你找伴,你開始步步想著人生藍圖,但現代多數人依然在自我的生活裡懷抱一條沒有看見很長遠的路。未來要看見希望,你每天自我激勵就行,但還是買不起,二十五歲存在一百萬,還是買不起房,你投資,你看股市行情,你找到毛利點下手,希望能夠賺大錢,獲利達到你想要的高額投資率——如果人人都在股海找到自己想要的高定額報酬率,誰想要存錢給銀行?那不是白癡一個?事實上,台灣人存錢率還真不是數一數二得高呢!
如果我真能獲得高定額報酬率,我早就投資「市場」,但問題是,股票的風險很高,事實上,不管是定期定額的基金或是股票,我們想要獲利的心態只是內心洶湧地一股熱血在任何一檔股票可以投資回收,成為我們獲得的一部分,人心想要找到屬於高利益的投資標的,就如同我們在付出與回收的當下,在尋求一個正當比。當然,我不懂股票與投資的任何術語,我也是受到「詐騙集團」的吸引,讓我對於這種高額能夠有個高報酬的心態產生更多好奇,畢竟,人只要獲得應得的正當比例,應該就心滿意足,股票只是讓你在「小額」那種收益中,比例就會很高——我們在看看那種高回收的定額風險,就知道人心到底是貪欲在作祟,還是我們只是賤性難改。
看看臉書與小紅書充滿中國風用語,很火,很有接地氣,也很有蠻荒之力,視頻很多,音頻也很多,台灣的風格是去中國化,還是包容中國化?我想,就算我不用提出更多術語,你都知道了。
我甚至是「錢」是什麼都很難解釋清清楚楚的,讓我心服口服的那種人,記得〈錢物〉吧?如果要解釋金錢,那麼這篇應該要重新改過,但從金錢到股票,再到我們真正想要獲得高額報酬率的心態,我們都只是被迷上了鬼迷心竅的一種態度在搞鬼。人這一種奇特的生物,想要的那種好,只是求得更好,但〈無意的更好〉沒有讓我們更好,只是要各種切割下的光譜去進行各自生活想要的一種追求理想。
所以,更好的意義,終究是無意義,如果那個真有意義,如果不是泛意義的用途,也會被歸類在泛意義的圈子內,因為太多的意義已經混淆,我們求得更好,到底只是更好一種用途泛指在我們之間可以更好到我們都知道那真的存在,如果那真的存在,現在在當前的意義,是我們可以追尋,感受,並且真心知道,而且還相信?而你當然相信——成為生命信徒的你——在追尋那一種一心一意的念頭後,我們也多半在泛意義上頭去搭建一個像樣的遮蔽所,給我們安心遮風避雨。
買得起或買不起,薪資提高勢必會影響物價的供需所得,然後影響全球經濟供應鏈,不管是一磅的咖啡豆或是黃豆,或是大麥小麥的價格,甘蔗的價格,稻米與各類水果的產業鍊,波動著麵包,咖啡,麵條與一碗飯的價格走勢,而石油上漲都影響我們的供貨所需。那邊的戰爭還在打,忘記其他物種還要生存,人類是如此地自私,一心只想要贏得戰爭,都看不到其他物種被迫遷移或是逃亡,或是留在戰場上陣亡。
什麼叫做蝴蝶效應?就是戰事一直影響全球生態浩劫。碳排放創新高,我們對於停火卻拿不定主意,而當全球的態勢在關乎人類全球命運時,我們在這裡口口聲聲說我們在乎人類的未來發展是很可笑的一件事,而當全球經濟成長不如前時,我們在這裡怪那些當權者握住太多權力時,真正影響的都是每一個不會指向自己的「自己」。
不管光譜如何切割,或是被切割,只會一直去切割下去,造成更大的極端與拉扯,當任何的交叉區塊下的顏色底細,或是旋鈕之間的調控與分配時,我們的聲音一直都是忽左忽右,聽不到真正人民的心聲,你們告訴我要和平?不可能,我們都快處於失控的爭端,只差沒有人願意當開槍的第一個「罪人」。除了俄羅斯與恐怖組織外——只要願意去開戰的,而且真正沒有分清敵人與我軍時,我們都會射錯飛彈。
問題指向的都是任何說不是我錯的人,我們真正的更好的意義,看在現在聯合國當初設立的宗旨,是不是太諷刺了點?難道,聯合國內部沒有政治力介入?難道任何慈善組織內部,沒有任何權力鬥爭上演?難道那些所謂的環保組織,都是用洗綠的標籤方式在處理?今年的 COP28 圓滿落幕,達成的方針卻是各國說了算,2030 年力推的主張,降溫到想要的範圍,連比爾蓋茲看來都無望了,錢要花到哪個刀口上,倒不如想要是進入到哪一個人的口袋裡了,因為看來看去,經費花費最高的都是所謂的人事費用,也就是幫你拼建設,要錢!沒有錢,怎麼辦事?沒有人會傻傻幫你辦事,機票與住宿不用錢?飯店可以買單?那些飯店工作人員無償幫你?秘書長不領薪水?發言人也沒有薪餉?不可能,從聯合國的高層到低層,或是任何一個組織,一個基礎建設要達成——錢很重要——也就是說為什麼每一年的政府預算都只有上升的份?而沒有下降的可能?雖然我知道聯合國不是「政府」,但他們仰賴「會費」,又是屬於一種額外的「機構」,但如果都把任何一個組織算在內,任何的經費都是很可觀且可怖的。
排除錢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合作的問題本身了。政治已經在作亂,各國要通力合作,套句新聞術語,就那就是國家勢必得妥協才行,不管中國美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與其他中東國家相處,這些都要妥協才行。每一個人都打著如意算盤,看看伊朗會怎麼做,阿聯會怎麼做,黎巴嫩與葉門會怎麼做,恐怖組織總是看著那些組織如何效忠「恐怖」本身,勢必要與真主阿拉共存,但真主阿拉也不會教他們真正這麼做「聖戰」,來真正打擊境外勢力。如果不想要美國去介入「內政」,那麼其他的國家也會居中協調,沒有人希望中東內部鬧哄哄,無人管,因此自然有人去斡旋真正的問題點。
政治介入選舉,應該說早就介入了很久且很多,藍綠兩黨不會組成「聯合政府」,一個走「台獨路線」,一個走「回頭路線」。但中國本身早已經滲透台灣內部,看看臉書與小紅書充滿中國風用語,很火,很有接地氣,也很有蠻荒之力,視頻很多,音頻也很多,台灣的風格是去中國化,還是包容中國化?我想,就算我不用提出更多術語,你都知道了。
光譜下,那真是吵吵鬧鬧的世界,更好早不存在,倒不如真正活在真正切割更精緻的世界,玻璃童話屋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