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夜晚的紀念碑
民族大會戰紀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是位於德國萊比錫的紀念碑,紀念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也稱為民族大會戰。紀念碑主要由捐款和萊比錫市政府資助,於1913年為紀念萊比錫戰役100週年而建成,耗資六百萬金馬克。
這座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拿破崙法軍在萊比錫的潰敗,這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結束的關鍵一步。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和瑞典的聯軍由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率領。交戰雙方都有德國人,因為拿破崙的軍隊中不僅有從法國吞併的萊茵河左岸徵召的德國士兵,還有來自他的德國盟友萊茵邦聯的軍隊。 建築物高91公尺,有500多台階通往頂部的觀景台,從那裡可以俯瞰城市和周邊地區。建築物大量使用混凝土,飾面則為花崗岩。它被廣泛認為是威廉時期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據說這座紀念碑矗立在一些最血腥的戰鬥現場,拿破崙就是在這裡下令他的軍隊撤退的。這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當時萊比錫的納粹軍隊與美軍進行了最後的抵抗。

俄羅斯畫家扎爾維德的一幅描繪民族之戰的畫作
|歷史
▪︎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與萊比錫戰役
法國大革命後,法國與歐洲鄰國發動了多場戰爭。拿破崙於1799年起擔任執政官,控制了法國,並於1804年以拿破崙一世的名義成為法國皇帝。在戰爭期間,神聖羅馬帝國在弗朗索瓦二世皇帝迫於拿破崙的壓力(包括與帝國各前成員國組成萊茵邦聯)退位後不復存在。 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以奧地利帝國、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聯軍再次敗於法國及其德國盟友而告終。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普魯士加入已經與法國交戰的國家,於1813年3月發動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戰役初期,反抗拿破崙的聯軍在格羅格格爾申(5月2日)和包岑(5月20-21日)遭遇失敗,被擊退至易北河。然而,由於新招募的士兵缺乏訓練,拿破崙未能充分利用他的勝利,讓敵人得以重整旗鼓。停火後,奧地利於8月17日重新加入反法同盟。法國的人數優勢現在被逆轉了,聯軍有49萬名士兵,而拿破崙有44萬人。 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萊比錫郊外的民族之戰是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它鞏固了法國的失敗並暫時結束了拿破崙的統治。法國皇帝於1814年5月被流放到厄爾巴島,但第二年短暫地重新掌權,然後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後被永久放逐。民族之戰是法國及其德國盟友與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和瑞典聯軍之間的戰鬥。大約有50萬名士兵參與其中,戰鬥結束時,約有11萬人喪生,隨後幾天,更多的人在城市內外的野戰醫院裡死去。戰鬥規模空前。
1814年10月18日,在維也納普拉特,與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一起慶祝萊比錫戰役一週年,當天,整個德國都舉行了類似的活動。
▪︎紀念1813年至1871年的民族之戰
萊比錫戰役和解放戰爭在德國迅速引發了爭議,並形成了分裂的紀念文化。對於自由派思想家和年輕受過教育的學生來說,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參與戰爭,他們像是德國未來統一為民族國家的起點。這種情緒體現在對自由兵團和後備軍(反抗法國統治的志願戰士)的神話化中。另一方面,德意志各邦的君主和保守派則強調諸侯在反抗拿破崙的鬥爭中所發揮的作用,他們認為,建立德意志民族國家的願望日益高漲,是對其王室和貴族地位的威脅。 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著名作家恩斯特·莫里茲·阿恩特呼籲全德國紀念這場戰役。他宣布,10月19日的周年紀念日應該以「點燃篝火、穿上節日的『民間』服裝、戴上橡木花環、敲響鐘聲」等慶祝活動來紀念。因此,德國各地都舉行了慶祝活動來紀念這場戰役一周年,包括點燃篝火。然而,在巴登和符騰堡等一些地區,此類慶祝活動被禁止,而在漢諾威王國,這些慶祝活動被納入10月23日喬治三世登基五十週年的慶祝活動中。在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主要的慶祝活動由民族主義者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領導的體操俱樂部特納運動組織。這場活動在柏林郊外的哈森海德公園舉行,有數萬人參加。接下來的幾年也舉行了類似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1817年的瓦特堡節,這是一場民族主義活動,紀念馬丁路德在瓦特堡的逗留以及萊比錫戰役。然而,1819年卡爾斯巴德法令頒布後,民族主義學生團體Burschenschaften和特納協會都被取締,隨後幾年,對萊比錫戰役的紀念活動逐漸減少。1840年代,「紀念十月十九日協會」在萊比錫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對這一事件的紀念,但只有1838年和1863年的周年紀念活動得到了「有力的表達」。1863年,為紀念這場戰役爆發50週年,萊比錫市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活動,邀請了來自200個德國城市的代表和數百名老兵參加。慶祝活動包括民族歌曲和詩歌朗誦,約有2.5萬至3萬人參加。

基石於1863年奠基,出自1880年左右的一幅圖紙
▪︎在戰役遺址上建立紀念碑的初步提案
萊比錫戰役後不久,阿恩特呼籲在該地建造一座紀念碑。在一本名為《萊比錫戰役慶典簡報》( Ein Wort über die Feier der Leipziger Schlacht )的小冊子中,他要求紀念碑「必須建造得讓盟軍從周圍所有街道都能看到,從這些街道出發,奔赴這場血腥的決戰。如果要看到它,它必須是一座巨像金字塔,像一座巨型大教堂。他的計畫包括建造一座60公尺高的土丘,周圍環繞著橡樹林,頂部豎立一座大十字架。然而,由於缺乏政治意願,當時未能建造這樣一座紀念碑。阿恩特與畫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合作,為在格羅格戈爾申戰役中受傷身亡的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建造了一座紀念碑,但並未得到政府官員的支持。弗里德里希在1814年3月給阿恩特的一封信中哀嘆道:「我一點也不驚訝,沒有紀念碑被豎立起來,無論是為了紀念人民的偉大事業,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德國人的豐功偉績。只要我們繼續為諸侯做僕人,這種事就不會發生。」其他人的計劃建造一座大型紀念碑,其中包括卡爾·西弗和奧古斯特·馮·科策布,後者建議建造一根31米高的羅馬柱,柱頂上裝飾著鐵十字勳章,象徵著德國戰勝法國的「現代羅馬」意涵。建築師弗里德里希·魏因布倫納(Friedrich Weinbrenner)提議在萊比錫城外建造一座堡壘,在堡壘頂部放置一座金字塔,將拿破崙從柏林勃蘭登堡門奪取的四駕馬車停放在其上。在政治光譜的另一端,貴族阿道夫·馮·塞肯多夫(Adolph von Seckendorff)提出為薩克森政府建造一座簡單的紀念碑的計劃,上面將刻有銘文「為了解放強大的土地,亞歷山大、弗朗茨和弗里德里希·威廉」,以紀念拿破崙戰爭的三位領袖。雖然萊比錫的提案都沒有獲得支持,但一座解放戰爭紀念碑於1821年在柏林拔地而起。這座紀念碑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設計,是一座哥德式教堂塔樓的縮影,位於克羅伊茨貝格山頂,上面錒刻著十二場抗法戰役的名稱。紀念碑上的銘文寫道:「國王謹致那些在他的號召下,為祖國英勇獻出鮮血和財產的人民」,以此強調君主高於人民的地位。 1814年,在戰役一周年之際,人們在普羅布斯泰達被燒毀的教堂附近的村莊綠地上豎立了一座18公尺高的木製十字架作為紀念碑。十字架上附有募款箱,用來募集重建教堂的捐款。萊比錫市民和俄羅斯軍事指揮部最初都設想將十字架作為每年紀念這場戰役的場所,但同年冬天,隨著維也納會議上薩克森王國的分裂,十字架被拆除。1817年,在戰役中陣亡的法蘭西帝國元帥約瑟夫·波尼亞托夫斯基的妹妹和波蘭老兵在戰場附近豎立了一座紀念碑。「10月19日紀念協會」成立後,更多的小型紀念碑開始被建造。1838年,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的家族也在此地為他立了一座紀念碑。1843年,一座砂岩紀念碑在「拿破崙山」豎立起來,據說皇帝曾在那裡觀戰。兩年後,萊比錫地方政府又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勝利軍隊入城。直到1863年,七塊紀念碑被豎立起來,標記著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地點,至今仍保留著。同年,在萊比錫戰役50週年之際,市政府也出資修復了他們於1845年豎立的紀念碑,在同一慶祝活動中,萊比錫市長卡爾·威廉·奧托·科赫為未來的宏偉紀念碑奠基,包括維也納、漢諾威和德累斯頓在內的23個德國城市承諾為其建設提供資金。為紀念這一周年,也啟動了一場更大紀念碑的設計競賽,但沒有成功。然而,德國統一以及隨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暫時中止了紀念碑的建造計劃,因為公眾的良知轉向了最近的軍事勝利。萊比錫戰役作為德國歷史上決定性的戰役的紀念活動被1888年色當戰役結束後,萊比錫市在市中心豎立了一座德意志統一紀念碑。民族大會戰紀念碑博物館館長斯特芬·波塞爾寫道:「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使這座紀念碑計畫失去了迄今為止的合法性基礎,即對德國統一的渴望,這一主旋律在當時已經缺失。」

1912年正在建造的紀念碑
|建造
1894年,萊比錫歷史協會成員克萊門斯·蒂姆在協會的一次會議上了解到過去建造紀念碑的計劃。提姆也是阿波羅共濟會的成員,並代表國家自由黨參加萊比錫市議會,他對重啟該項目很感興趣,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這個項目,並得到了其他共濟會會員的支持。同年晚些時候,他成立了德國愛國者聯盟,透過捐款和彩票籌集了建造百年紀念紀念碑所需的資金。預計成本定為6000000英鎊(2025年為32904393歐元)。隔年,萊比錫市捐贈了一塊40000平方公尺(9.9英畝)的土地用於興建。 1895年8月開始了第一輪建築設計競賽,並對最佳方案進行了評獎。第一輪比賽只收到了32份設計方案,一等獎授予了來自柏林的卡爾·多弗萊因(Karl Doflein)。然而,愛國者同盟對結果並不滿意,認為這些設計方案不夠創新,最終沒有一個方案被選中用於紀念碑。1896年8月開始的第二輪競賽參與人數更多,共提交了71份草案。陪審團於同年12月21日和22日開會討論,這次一等獎授予了威廉·克賴斯。柏林建築師布魯諾·施密茨憑藉頂部有穹頂的圓塔設計獲得了第四名。愛國會再次對獲勝的設計方案不太滿意,並考慮進行第三輪評選,但為了不浪費更多時間,最終決定將設計委託給當時最受尊敬的德國建築師施密茨。雖然施密茨是主建築師,但提姆對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這座紀念碑與施密茨早期的作品有著鮮明的特色。1897年6月,施密茨提交了一份新的設計,與最終結果相似。1897年10月18日,愛國會批准了這項設計,並提交給威廉二世皇帝批准。同年8月,該設計在1898年8月的大柏林藝術展上展出,並獲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設計又做了幾個修改,尤其是建築物頂部的設計。 1898年10月18日,即戰役爆發85週年之際,在開工前舉行了奠基儀式。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共移動了82000立方公尺的泥土,直到找到合適的底土。1900年9月中旬,工程正式開始,1863年的原基石也被移到了新的位置。基礎底板面積為70公尺乘以80公尺,厚2公尺,由混凝土建造,整個紀念碑的 90% 左右都是混凝土。混凝土在當時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材料,這是它第一次被用於如此大型的結構。專家文獻中的支持者認為鐵結構更穩定,但成本和更大的創作自由度等因素最終導致人們使用混凝土。光是地基工程就花了五年時間。整個結構共使用了26500塊花崗岩塊和120000立方公尺混凝土。由於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如牽引發動機、升降機、混凝土攪拌機和用於運輸碎石的纜車,工程如期完成,趕上了1913年戰役100週年。原本被認為只靠捐款和彩券的資金耗盡,導致萊比錫市補貼剩餘費用。1912年5月13日,提姆安置了拱頂石。最後的工作在當年剩餘的時間裡完成,包括後來決定在名人堂周圍添加玻璃窗,以保護它免受天氣影響。 1913年10月18日,人民戰紀念碑在約10萬人的見證下落成,其中包括德國皇帝和所有在位的德國各邦主權統治者,竣工時,它是歐洲最高的紀念碑。

2014年拍攝的紀念碑正面外景
|紀念碑的設計
▪︎風格
施密茨將紀念碑建在一座人工山丘上,並選擇了金字塔形狀,以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圍的景色。底座邊長124公尺,主體結構高91公尺,截至2013年仍是歐洲最高的紀念碑。波塞爾將這座紀念碑置於19世紀類似國家紀念碑的傳統之中。該設計有意偏離了當時威廉時期的風格,因為建築師試圖在建築和雕塑中發展出獨特的德國風格。正如波塞爾所寫,「大量的符號和隱喻使得即使在今天也很難清楚地描述這座紀念碑的特徵。」許多雕塑反映了愛國者聯盟成員的共濟會思想,目的在透過紀念碑向公眾介紹這些思想。與同時期的許多紀念碑和建築不同,這座紀念碑缺乏古典主義風格的元素,而是藉鑒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建築風格。提姆經常對施密茨的設計進行調整,大多數時候都是以削減成本為前提,他與新藝術運動雕塑家克里斯蒂安·貝倫斯及其徒弟弗朗茨·梅茨納一起工作。1905年貝倫斯去世後,梅茨納完成了這項工作,主要是紀念碑內部和頂部的雕塑。貝倫斯去世時,大天使聖米迦勒的雕塑、戰爭場景的浮雕和皇帝腓特烈一世(即眾所周知的巴巴羅薩)的頭像已經於1904年完工並運抵建築工地。

天使長米迦勒
|紀念碑描述
▪︎結構外部
紀念碑正面有一幅高19公尺、寬60公尺的浮雕,描繪了一場戰鬥場景。浮雕的中心是天使長聖米迦勒的雕像,象徵上帝對德國士兵的支持。米迦勒上方雕刻著「Gott mit uns 」(上帝與我們同在)。天使長兩側,復仇女神手持戰爭的火把,兩隻雄鷹象徵「新贏得的自由」。浮雕兩側,有136個階梯的側樓梯通往二樓和地下室的入口。樓梯上裝飾著腓特烈一世的大頭像,讓人聯想到沉睡皇帝的神話,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年代的希望」。紀念碑頂部,圓頂外側,矗立著十二尊武士雕像,每尊由47塊花崗岩塊組成,高13公尺,目的在提醒德國人保衛自己的意志。在紀念碑的開幕文字中,這些雕像被描述為「自由的守護者和正義的棟樑」。

正面浮雕左側的馬匹細節

從右側觀看浮雕,可以看到「Gott mit uns」的銘文

樓梯旁的巴巴羅薩的頭顱之一
▪︎內部
一樓的圓形地下室有16尊戰士雕像(Totenwächter),象徵性地站崗放哨,八個6公尺高的死亡面具前各有兩尊。這個地下室象徵性地埋葬了在戰爭中陣亡的士兵。在二樓的名人堂,四尊大型雕像面對面擺放,每一尊都像徵著德國人民的一種美德(勇敢、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和犧牲)。每尊雕像高9.5公尺。地下室上方高聳的是一個68公尺的圓頂。通往圓頂的柱狀窗戶上裝飾著96尊較小的雕像,象徵著戰爭中的苦難。穹頂本身佈滿了「324尊近乎真人大小的騎馬雕像,象徵勝利者的歸來」。穹頂直徑29公尺,營造出非凡的音響效果,足以在內廳舉辦音樂會。從地下室出發,沿著364級台階,遊客可以到達紀念碑頂部的觀景台。

從內部可以看到守衛的武士與死亡面具

魯赫梅沙勒的「人民的力量」形象雕塑
▪︎週邊環境
施密茨還計劃建造一座配套的儀式建築群,其中包括一個球場、一個體育場和閱兵場。然而,最終只完成了一個倒影池和兩條遊行大道。紀念碑周圍環繞著橡樹,在古代日耳曼民族中,橡樹被認為是男性力量和耐力的象徵。橡樹周圍也有常綠樹,象徵女性的生育能力,常青樹的位置低於橡樹。

紀念碑和相鄰倒影池的景色
▪︎接納
即使在同時代人中,這座紀念碑的建築風格也立即引發了爭議。民族主義陣營的評論家稱讚它是一項重大的藝術成就,而社會民主黨等左翼政治人士則將其描述為「一堆石頭」,與「藝術毫無關聯」。這種風格影響深遠,例如由艾利爾‧沙裡寧1912年設計的坎培拉新議會大廈是如此。
|紀念碑的使用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威瑪共和國
這座紀念碑最初是由德國愛國者協會建造的,作為經過整個19世紀長期鬥爭後德國實現統一的象徵,但它很快就成為國家紀念碑(Nationaldenkmal),不同的團體賦予了它不同的象徵意義。1913年紀念碑開放時,愛國協會在一份出版物中宣稱,這座紀念碑象徵著解放戰爭與「色當和凡爾賽」的聯繫,這意味著1870/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協會利用這座紀念碑舉辦支持戰爭的活動,如籌集戰爭債券的集會或慶祝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生日。隨著戰爭接近尾聲,活動的焦點更轉向了紀念碑的初衷。這裡不再是紀念一百年前戰爭中陣亡將士的場所,而是成為了悼念最近在戰場上陣亡將士的場所,例如1918年6月24日,教堂裡就會舉行大型儀式來紀念陣亡將士。

1932年9月18日,古斯塔夫‧阿道夫協會成立一百週年
在威瑪共和國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紀念碑仍然由德意志愛國者協會控制,該協會限制誰能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從意識形態上講,該協會與德國人民黨聯繫最為密切,兩個機構在萊比錫戰役週年紀念日那天,在紀念碑上共同舉行了十月慶祝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年裡,這座紀念碑通常用於紀念戰爭中陣亡者以及關注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而遭受的領土損失的活動。因此,該協會將紀念碑與共和國內部的民族主義傾向緊密聯繫在一起。例如,1924年4月27日,德意志愛國者協會舉辦了現已失去的德國海外殖民地建立40週年慶祝活動。1925年10月,除了每年為紀念萊比錫戰役而舉行的周年慶典外,這座紀念碑還主辦了第一屆德國帝國戰士日(Reichskriegertag),紀念德國老兵和在一戰中陣亡的士兵。威瑪共和國時期的最後一次重大活動是1932年9月18日至20日,德國福音派教會下屬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協會慶祝了其成立一百週年,納粹黨衝鋒隊(SA)、鋼盔隊等右翼組織也參加了慶祝活動。斯特芬·波塞爾(Steffen Poser)將這座紀念碑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描述為主要被反對民主共和製度的機構使用的場所。
▪︎納粹德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隨著納粹黨上台執政以及阿道夫·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這座紀念碑很快就變成了一個集會場所,目的在像徵國家的民族團結和個人對集體的服從。1933年7月16日,納粹黨在紀念碑前舉行了第一次大型集會,希特勒發表了講話,將集會推向高潮。1934年6月10日,現在的州黨組織了一場集會,支持薩爾盆地地區在隔年 1 月舉行的全民公投之前重新加入德國。僅僅一周之後,即1934年6月17日,這座紀念碑成為一場儀式的場所,大約5萬名基督徒參加了儀式,他們在帝國主教路德維希·穆勒的帶領下宣誓效忠納粹運動。 在納粹統治下,萊比錫戰役的年度慶祝活動仍在繼續,軍隊、警察和衝鋒隊也被派代表出席。其中包括1938年為紀念萊比錫戰役125週年而舉辦的大型活動,該活動進行了長達數週的宣傳攻勢,將拿破崙戰爭與國家社會主義直接聯繫起來。其中一份小冊子寫道:「萊比錫戰役的勝利注定了戰爭的命運,卻最終以德國人民的慘痛悲劇收場,這場悲劇直到1933年1月30日才落下帷幕。」二戰爆發後,尤其是在1943年德國戰爭走向失敗後,年度慶祝活動規模逐漸縮小,也更加低調。1943年聖誕節,萊比錫紀念碑首次被用於悼念平民死難者,萊比錫市民聚集在一起,緬懷1943年12月4日該市轟炸的遇難者。1944年,隨著盟軍向德國推進,萊比錫戰役週年慶祝活動完全取消。 戰爭期間,紀念碑頂部設立了高射砲(Flak )陣地。1945年4月18日,美軍攻佔萊比錫時,這座紀念碑成為城內最後一個投降的堡壘。當時,300名士兵,包括人民衝鋒隊(Volkssturm)的士兵和希特勒青年團的男孩,在漢斯·馮·龐塞特上校(Oberst Hans von Poncet)的指揮下,堅守在紀念碑內。但當紀念碑內部遭到砲擊後,經過長時間的談判,馮龐塞特上校最終被迫投降。

1953年在紀念碑陰影下重現萊比錫戰役的歷史
▪︎共產黨統治下(1945年至1989年)
二戰後,兩德分裂時期,萊比錫屬於德意志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SED)迅速改變了這座紀念碑的象徵意義:東德被描繪成自由統一德國的延續,而康拉德·阿登納在西德與西方盟國結盟的政策則被比作拿破崙時代萊茵邦聯對德國的「背叛」。1952年5月,東德領導人瓦爾特·烏布利希宣稱:「戰勝拿破崙的勝利……1.通過組織人民軍隊……2.通過德俄武裝聯盟」,從而將其與東德與蘇聯的結盟聯繫起來。 1953年,東德政府耗資68萬東德馬克,舉辦了大型慶祝活動,紀念萊比錫戰役140週年。數千人聚集在萊比錫,遊行隊伍穿過城市,朝著紀念碑的方向前進。同樣,十年後的1963年,東德政府也舉辦了大型活動來紀念這一周年,蘇聯軍隊也加入其中,強調紀念碑和萊比錫戰役對德俄聯盟的宣傳價值。紀念碑上也舉辦了其他活動,例如1967年10月15日的十月革命慶典,約有6萬人參加。1973年,為紀念萊比錫戰役160週年,紀念碑內的展覽進行了修改,進一步強調了德俄合作的面向。大約在同一時期,德國統一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因為在埃里希·昂納克的新領導下,兩國解決方案成為主流。到1980年代末,這座紀念碑越來越失去了其作為政治場所的性質,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以娛樂為重點的活動,例如體育比賽和音樂會。在1988年萊比錫戰役的最後一個重要周年紀念日期間,約10萬人參加了此次活動,重點關注戰爭的恐怖和對和平的渴望。
▪︎自1989年起的紀念碑
1989年和1990年和平革命以及兩德統一之後,這座紀念碑已基本失去了其作為政治和歷史事件發生地的屬性,如今主要用作旅遊景點、文化活動場所以及當地居民的休閒場所。在當地俚語中,「民族交匯紀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通常縮寫為 「Völki」。
|恢復
紀念碑完工不到一年,就出現了滲水問題,滲水會滲入天然方石和混凝土核心之間的接縫。有些石塊因冰霜作用而發生顯著移動,而由於在工程竣工幾十年後才出現減震技術,滲入核心的水無法排出。結果,樓梯和通道變得彎曲變形。此外,戰爭末期美軍的砲擊對紀念碑的後側造成了損壞,但在共產黨統治時期並未修復。此外,自然因素和污染的影響使建築外部嚴重變黑。直到1990年代,紀念碑的修繕工作才得以進行。2003年,隨著資金到位,修繕工作終於啟動,目標完成日期為2013年,即戰役爆發200週年。外牆的黑色變色逐漸被清除。紀念碑前的路面重新鋪設,二戰時期留下的一個大彈坑也被修補了。然而,並非所有戰爭痕跡都被清除,而是故意留下一些子彈和彈片的痕跡,以示提醒。新的排水系統被整合到建築結構中,以防止未來水災。此外,紀念碑也首次增設了電梯,方便輪椅通行。雖然部分工作直到2013年才完工,但外部倒影池的修復工作已於2018年完工。截至2019年,仍有一些修復工作預計完成。
|寫在最後
一個紀念性建築除了本身建造時的意涵外,外界給與它的意識形態才是主要功能,從原本的紀念戰爭勝利,一路到納粹主義的標的,最後還成為共產主義的宣揚地,一切皆是人為賦予意義,如今,這個紀念聖地成為一個觀光景點、人民的文化場所、當地人的休閒去處。
『善良的人看事物什麼都是好的,壞人看萬物皆是惡』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