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流行說「做自己」、「愛自己」,這些詞聽起來越來越像一種口號。
「做自己」似乎開始有了一種特定樣子,好像只要符合幾個條件:獨立、漂亮、有氣質、能說會寫、生活乾淨、有點高冷、有點深度…就會被叫做:「有自我」、「有個性」;可那真的是你自己嗎?還是只是進階版的模板而已?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像在自我認同的語言,背後卻如同藏著另一種標準的命令;你可以做自己沒錯,但你得夠瘦、夠白、夠乾淨,最好還有點韓系。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流行,只是我們好像越來越不確定自己到底是在喜歡,還是只是不想落單。
社群時代很會說話,它一邊鼓勵你「忠於自己」,一邊又悄悄給你一張看不見的標準答案,你變美了卻似乎也更焦慮了,這真的就是獨立嗎?還是只是更不敢不一樣呢?
我們一邊說想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一邊默默把五官修成同一個版本;一邊說要接納原生樣貌,一邊在IG上收藏了無數醫美貼文;許多人追求的「自信」,開始有了標準答案。
社交媒體像是一座透明舞台,每個人都在展示「我很真實」,卻也在小心翼翼地,調整成「看起來舒服的真實」;你想被看見,就得跳進某個角色扮演,一旦選擇不跳,就會感覺自己被落下、被淡出,好像連發聲的資格都沒有。
我們到底在努力什麼呢?是想變得更好,還是只是不想被落下。
獨立,不是僅憑穿得多簡約、說話多幹練而訂定,也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包裝成一種審美;而是你能不能在一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聲音裡,還記得自己原來的聲音是什麼。
也許你不那麼上鏡,也不擅長拍照、剪片、營造氛圍感;也許你有時候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懂生活」、不夠「社群感」,但那又怎麼樣呢?
你之所以值得被看見,從來不是因為你像誰,而是你不像誰。
As someone once said, “The world doesn’t need another copy. It needs your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