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師美術館提供
在城市的喧囂中,美術館像是日常中的一塊緩衝地帶。那天走進北師美術館,迎面而來的是《蔡明亮的日子》展覽。畫作、文字與影像彼此交織,展現出一種介於電影與藝術之間的曖昧位置。這次觀展激發我對觀看方式、空間轉換、藝術觸感與「標籤」詮釋的多重思考。
場域之比較:美術館與電影院
蔡明亮的《日子》在電影院和美術館同步展出,這種嘗試自2014年的《郊遊》就開始了。蔡明亮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要培養新的觀眾,必須先培養他們的美學基礎,讓他們理解藝術並非遙不可及。雖然美術館似乎仍存在某種距離感,但考慮到台灣觀眾對電影的觀看習慣和接受程度,對於藝術電影(非商業電影)的推廣,我認為美術館的確能吸引到更多元的觀眾。
對我來說,美術館和電影院各有其獨特的空間特性。美術館提供了一種自由開放且具有教育目的的環境,而電影院則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場所。這無關好壞,也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兩者各有其特點。假設目標是「推廣」藝術電影,那麼具有教育意義的美術館無疑是一個極佳的選擇。因此,我認為,對於那些既是電影又同時是美術的作品,如蔡明亮有關《日子》的畫作,在美術館展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不僅能吸引更多面向、多元的人群,也能讓觀眾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理解和欣賞作品。然而,當電影進入美術館時,是否需要為了適應美術館的空間特性而做出改變?我認為,並非所有的電影(包括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都適合在美術館展出,它們必須具有超越影像的藝術元素。而蔡明亮導演的畫作和文字就符合這種要求。他的電影《日子》在電影院上映,畫作「蔡明亮的日子」則在美術館展出。對蔡明亮來說,這兩者是互為因果的,並無先後之分。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了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我認為,從電影院到美術館,改變是必要的,就如同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展覽也是如此。但我們不能為了遷就某個空間特性而改變作品的本質。因此,我們應該先確定作品本身適合在美術館展出,然後再考慮是否需要為了適應美術館的空間特性而做出恰當的調整。
究竟什麼是美術館有,而電影院卻沒有的元素或感受?我認為,美術館提供了一種現場性,這種現場性涉及到觀看的時間和視角。電影提供了導演蔡明亮的視角,但在美術館裡,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觀看視角,無論是坐著、站著、俯視還是仰視。當我們從影像中看到椅子時,觀看的角度已經被確定,而且我們與真實物件的距離也變得更遠。相比之下,美術館讓我們可以自由決定「框」的大小(將眼睛比喻為攝影機),這種自主性是電影院所無法提供的。
觸的美學
接著來談整個展場的佈局規劃所帶出的感受。當我踏進美術館二樓的展覽區域時,挑高的樓層和寬大的落地窗共同營造出穿透感,使視野更加寬廣。同時,展場不規則的布置安排,讓參觀者能夠在作品和物件之間穿梭走動,進一步增添了整體的探索感。在二三樓的展場中,除了一些小幅的畫作外,有三幅大型畫作令我印象深刻,分別是直立的大樹、醒目的紅色電影院排椅,以及三樓地上擺放的畫布。
這樣的觀展體驗讓我聯想到樊香君老師演講時提到的「觸的美學」。老師曾透過微型工作坊,讓學生練習全身佈滿眼睛,以感知的方式看到自身背後或腳下的世界。蔡明亮的展場佈置同樣打破了傳統的展場設計,不拘泥於兩面牆的展覽形式,將物件延伸至觀者的頭頂上方、腳下或背後。此外,展場並未營造成封閉的空間,反而選擇了大面積的落地窗,我認為這不僅是視覺上的延伸,也是觸的另一種形式。
若將「觸」的範圍與界定標準持續放大,使之定義變的寬廣,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能夠引發感受或留下印象都屬於「觸」的話,對我來說,此次觀展讓我經驗了許多種形式的觸。《蔡明亮的日子》這檔展覽,不僅是跨域的藝術表現,更是多種感官的結合,從聲音、氣味、視覺的突破再到座椅的真實觸感,我彷彿用全身在接收展覽所提供的各種資訊,這種身體性的感受是不曾有過的體驗。
標籤的意義
同時,我發現二樓展場的作品旁並未提供充足的資訊。以往參觀美術館的經驗中,畫作旁總會有相關的背景資訊。奇特的是,雖然展場中沒有提供額外資訊,但手冊裡卻完整寫出畫作名稱、年份、畫布材質、創作媒材等「標籤」。
我非常好奇,對於蔡明亮導演來說,他的作品是否需要這些標籤的輔助?標籤的放置與否,會改變畫作本身的意義嗎?所傳達的訊息又會有什麼不同?依我個人接收到的感受,會將這些畫作視為電影院的延伸,如同電影劇照、海報一樣。拿掉美術館常見的鮮明標誌,模糊電影院和美術館兩個場域的區別,讓兩者既獨立又像雙生。此外,作畫年分和材質的細節是否重要?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不要依賴導覽解說,觀賞是個人的體驗。」想著這句話,我開始思考畫作的藝術價值該具備哪些面向的思考,而補充資訊是否會影響人們對畫作價值的評斷?
雖然我同意觀賞是個人的體驗,蔡明亮的展覽也證明不需要標籤亦能理解畫作內容,然而,回想暑假參觀高雄美術館,一樓展場的西方古典藝術畫作,我幾乎難以產生共鳴。倘若失去簡介的幫助,如畫作名稱和創作年份,對畫作一無所知可能會阻礙更深層次的觀看。
小結:此次的美術館參訪,不僅豐富了我的視覺體驗,同時開啟我對「日子」更多的思考與回顧。無論是在觀展當下的自我提問,還是後續重新咀嚼其中細節的過程,不同視角的觀察與反思總讓我耳目一新。《蔡明亮的日子》透過文字、畫作與影像片段,讓我有機會深入思索生活的本質,以及時間、空間和人際關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