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的另一種輪廓:蔡明亮的日子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師美術館提供

在城市的喧囂中,美術館像是日常中的一塊緩衝地帶。那天走進北師美術館,迎面而來的是《蔡明亮的日子》展覽。畫作、文字與影像彼此交織,展現出一種介於電影與藝術之間的曖昧位置。這次觀展激發我對觀看方式、空間轉換、藝術觸感與「標籤」詮釋的多重思考。

場域之比較:美術館與電影院

蔡明亮的《日子》在電影院和美術館同步展出,這種嘗試自2014年的《郊遊》就開始了。蔡明亮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要培養新的觀眾,必須先培養他們的美學基礎,讓他們理解藝術並非遙不可及。雖然美術館似乎仍存在某種距離感,但考慮到台灣觀眾對電影的觀看習慣和接受程度,對於藝術電影(非商業電影)的推廣,我認為美術館的確能吸引到更多元的觀眾。

對我來說,美術館和電影院各有其獨特的空間特性。美術館提供了一種自由開放且具有教育目的的環境,而電影院則是一個讓人放鬆的場所。這無關好壞,也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兩者各有其特點。假設目標是「推廣」藝術電影,那麼具有教育意義的美術館無疑是一個極佳的選擇。因此,我認為,對於那些既是電影又同時是美術的作品,如蔡明亮有關《日子》的畫作,在美術館展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不僅能吸引更多面向、多元的人群,也能讓觀眾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理解和欣賞作品。

然而,當電影進入美術館時,是否需要為了適應美術館的空間特性而做出改變?我認為,並非所有的電影(包括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都適合在美術館展出,它們必須具有超越影像的藝術元素。而蔡明亮導演的畫作和文字就符合這種要求。他的電影《日子》在電影院上映,畫作「蔡明亮的日子」則在美術館展出。對蔡明亮來說,這兩者是互為因果的,並無先後之分。這個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回答了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我認為,從電影院到美術館,改變是必要的,就如同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展覽也是如此。但我們不能為了遷就某個空間特性而改變作品的本質。因此,我們應該先確定作品本身適合在美術館展出,然後再考慮是否需要為了適應美術館的空間特性而做出恰當的調整。 

究竟什麼是美術館有,而電影院卻沒有的元素或感受?我認為,美術館提供了一種現場性,這種現場性涉及到觀看的時間和視角。電影提供了導演蔡明亮的視角,但在美術館裡,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觀看視角,無論是坐著、站著、俯視還是仰視。當我們從影像中看到椅子時,觀看的角度已經被確定,而且我們與真實物件的距離也變得更遠。相比之下,美術館讓我們可以自由決定「框」的大小(將眼睛比喻為攝影機),這種自主性是電影院所無法提供的。

觸的美學

接著來談整個展場的佈局規劃所帶出的感受。當我踏進美術館二樓的展覽區域時,挑高的樓層和寬大的落地窗共同營造出穿透感,使視野更加寬廣。同時,展場不規則的布置安排,讓參觀者能夠在作品和物件之間穿梭走動,進一步增添了整體的探索感。在二三樓的展場中,除了一些小幅的畫作外,有三幅大型畫作令我印象深刻,分別是直立的大樹、醒目的紅色電影院排椅,以及三樓地上擺放的畫布。

這樣的觀展體驗讓我聯想到樊香君老師演講時提到的「觸的美學」。老師曾透過微型工作坊,讓學生練習全身佈滿眼睛,以感知的方式看到自身背後或腳下的世界。蔡明亮的展場佈置同樣打破了傳統的展場設計,不拘泥於兩面牆的展覽形式,將物件延伸至觀者的頭頂上方、腳下或背後。此外,展場並未營造成封閉的空間,反而選擇了大面積的落地窗,我認為這不僅是視覺上的延伸,也是觸的另一種形式。 

若將「觸」的範圍與界定標準持續放大,使之定義變的寬廣,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能夠引發感受或留下印象都屬於「觸」的話,對我來說,此次觀展讓我經驗了許多種形式的觸。《蔡明亮的日子》這檔展覽,不僅是跨域的藝術表現,更是多種感官的結合,從聲音、氣味、視覺的突破再到座椅的真實觸感,我彷彿用全身在接收展覽所提供的各種資訊,這種身體性的感受是不曾有過的體驗。

標籤的意義

同時,我發現二樓展場的作品旁並未提供充足的資訊。以往參觀美術館的經驗中,畫作旁總會有相關的背景資訊。奇特的是,雖然展場中沒有提供額外資訊,但手冊裡卻完整寫出畫作名稱、年份、畫布材質、創作媒材等「標籤」。

我非常好奇,對於蔡明亮導演來說,他的作品是否需要這些標籤的輔助?標籤的放置與否,會改變畫作本身的意義嗎?所傳達的訊息又會有什麼不同?依我個人接收到的感受,會將這些畫作視為電影院的延伸,如同電影劇照、海報一樣。拿掉美術館常見的鮮明標誌,模糊電影院和美術館兩個場域的區別,讓兩者既獨立又像雙生。此外,作畫年分和材質的細節是否重要?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不要依賴導覽解說,觀賞是個人的體驗。」想著這句話,我開始思考畫作的藝術價值該具備哪些面向的思考,而補充資訊是否會影響人們對畫作價值的評斷? 

雖然我同意觀賞是個人的體驗,蔡明亮的展覽也證明不需要標籤亦能理解畫作內容,然而,回想暑假參觀高雄美術館,一樓展場的西方古典藝術畫作,我幾乎難以產生共鳴。倘若失去簡介的幫助,如畫作名稱和創作年份,對畫作一無所知可能會阻礙更深層次的觀看。


小結:此次的美術館參訪,不僅豐富了我的視覺體驗,同時開啟我對「日子」更多的思考與回顧。無論是在觀展當下的自我提問,還是後續重新咀嚼其中細節的過程,不同視角的觀察與反思總讓我耳目一新。《蔡明亮的日子》透過文字、畫作與影像片段,讓我有機會深入思索生活的本質,以及時間、空間和人際關係的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圓在路上
13會員
28內容數
我是小圓,過去為華德福實驗教育學生,現就讀中央大學。
小圓在路上的其他內容
2025/06/29
這篇文章分享了中央大學學生常用的幾種交通方式,包括共乘、Uber、公車、GoShare和Ubike,並針對每種交通工具提供優缺點和使用建議,希望能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代步方式。
Thumbnail
2025/06/29
這篇文章分享了中央大學學生常用的幾種交通方式,包括共乘、Uber、公車、GoShare和Ubike,並針對每種交通工具提供優缺點和使用建議,希望能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代步方式。
Thumbnail
2023/05/18
  熱騰騰的機車考照分享!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2023年5月我去考機車駕照的一些注意事項與心路歷程,內容主要分為三部份:事前準備、考照流程與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Thumbnail
2023/05/18
  熱騰騰的機車考照分享!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2023年5月我去考機車駕照的一些注意事項與心路歷程,內容主要分為三部份:事前準備、考照流程與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Thumbnail
2021/10/21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2021/10/21
  當年日本撤退台灣,他的爺爺被指派來台接收燈塔,民國三十八年,爺爺帶著父親從廣東省汕頭市渡海來台,不曾想,同年政局改變,這一待便是一輩子。   爺爺是燈塔管理員,父親也是。母親是客家人,父親與母親在花蓮相遇,小時候隨著父親輪調,曾搬過許多次家,他是花蓮出生,也住過北方澳、台北等地,如今落腳宜蘭,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除了集體記憶,『劇場史』也可以是個人生命經驗的再回溯」 來賓介紹👏👏👏 -- 亮亮 aka. 行銷部侯小姐? -- 文瀚 aka. 行銷部黃先生? 喂~亂稱呼~人家一位是經理一位是統籌捏!🤣
Thumbnail
🌿「除了集體記憶,『劇場史』也可以是個人生命經驗的再回溯」 來賓介紹👏👏👏 -- 亮亮 aka. 行銷部侯小姐? -- 文瀚 aka. 行銷部黃先生? 喂~亂稱呼~人家一位是經理一位是統籌捏!🤣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台灣文學館的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一個將百年來的文學史化為日常,透過不同的多媒體設備,讓觀眾可以與文學互動,讓文字不單單是字詞,而是我們的日常。整個展覽從空間、色調、文字、呈現都非常完整細膩,在觀展的過程有很多的感受湧上心頭,因此想來紀錄並分享這段美好體驗! 以下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台灣文學館的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一個將百年來的文學史化為日常,透過不同的多媒體設備,讓觀眾可以與文學互動,讓文字不單單是字詞,而是我們的日常。整個展覽從空間、色調、文字、呈現都非常完整細膩,在觀展的過程有很多的感受湧上心頭,因此想來紀錄並分享這段美好體驗! 以下
Thumbnail
一場視覺饗宴&文化薰陶_印象派光影展
Thumbnail
一場視覺饗宴&文化薰陶_印象派光影展
Thumbnail
景物召喚記憶、尋回時間,不管是之於個體抑或集體,我們總是透過一些「實體的物」,得已回到過去。 一幢房子、一根柱子、一扇窗,打開窗子,陽光照了進來,光影交織形成未知,來到「2023城中串遊季OPEN A NEW PAGE」(展期:2023/12/10-2024/1/15),走進台中城新的一頁。
Thumbnail
景物召喚記憶、尋回時間,不管是之於個體抑或集體,我們總是透過一些「實體的物」,得已回到過去。 一幢房子、一根柱子、一扇窗,打開窗子,陽光照了進來,光影交織形成未知,來到「2023城中串遊季OPEN A NEW PAGE」(展期:2023/12/10-2024/1/15),走進台中城新的一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