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的修法都圍繞在母親身上,透過她濫用鬼神力量的行為,我藉由《楞嚴經》的誦經、持咒與禪定,一步步試圖找出破魔的方法,也從中發現,那些引發我心魔的干擾,其實背後都藏著心靈深處彼此共鳴的痛。
這篇文章記錄的是我透過三次修法覺察到的內在體悟,並整合出更深層的見地。這些體悟亦與佛法中的「觀因緣、破我執、契入空性」有著緊密的對應。
【第一段覺察:希望的背後,是遺憾與無力】
在禪定修法過程中,我首先覺察到一個藏得很深的心理狀態——那就是「希望」。表面看起來,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因希望而產生力量與動機。但當我深入觀照母親的內心時,卻發現「希望」其實是「遺憾」的倒影。
母親從小缺乏家庭關愛,被迫早熟,被逼去承擔,卻沒有人真正教她如何成長。這樣的生命軌跡讓她深感無力,而她之所以對鬼神法術有所依賴,正是因為她把「希望」投射在那些看不見的遠方,或者依附於神明的施恩、兒女的順從、命運的變好。
然而真正要做的,並不是去對抗希望或否定未來,而是學會:與其把希望投射到看不見的外在,不如學習在當下現狀中,找到扭轉命運的方法。
這也呼應佛陀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真正的希望是從認清現實而產生的願力,而非對未來的投射幻想。我們太容易誤以為希望就是信仰,其實很多時候,希望只是我們對現實無力的掩飾。
【第二段覺察:從他人身上建構安全感,是一種錯誤依附】
第二次的覺察讓我看見一個更深層的心理模式——我們之所以渴望快速長大與被認同,是因為我們太渴望「安全感」。
母親從小就沒被好好愛過、照顧過,所以她很自然地將控制與投射放在下一代身上,想從孩子的表現來證明自己是成功的、被愛的。但她並不知道,那是一種對「未被滿足母愛」的延伸。
我也反觀自己,當我不自覺地想要從朋友、伴侶或他人那裡尋找安全與確定時,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外求。我們無意識地把他人當作自己的所有物,只為了讓自己的內在「穩定」。
佛法教我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真正的安穩應來自不執著、不依賴,不再從外求安全感。而母親的強硬與控制,其實來自她心中那個早就想休息卻一直撐著的小孩。
這樣的穩定是假象。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我們願不願意「看清」這份依附,而不是強化它。
【第三段覺察:創造力才是真正的功德,不是成果】
第三次禪定時,我想起一段多年未解的遺憾:我與一位友人曾經情誼深厚,革命情感濃烈,但不知為何友誼突然中斷,多年來百思不解。直到最近修法與觀照母親後,我才知道,原來母親暗中動用鬼神能量切斷了這段關係,只因對方是第三性,她無法接受。
這個發現令我震撼,但我並沒有再次責怪母親,反而從中看見了一個更重要的體悟:不要執著眼前的得失,要去看見自己內在那源源不絕的創造力與創造性。
《般若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裡的忍,是不為外境所動,是能在無常中安住心念。如同《楞嚴經》所說的「不動心」,當我們面對失落與離散時,若仍能保有內在流動的慈悲與清淨心,這才是真正不失的功德。
即使這段友誼消失了,我曾經為它投注的愛、信任、真心——那些才是真正的功德,是內在心量的流動。這種流動,不會被任何外力毀壞,因為它來自空性。
【總結:在無常中開花的願力】
這三段覺察,其實讓我回到同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太容易用結果來衡量一切,卻忽略了「過程中的發心與願力」,才是最不可思議的功德。
《法華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要我們內心當下起善念、持正見、存慈悲,那怕外在環境瞬息萬變,我們所種下的因,仍會在某時某處開出花來。
我們總希望世界照著我們的理想走,卻往往忘了「無常」才是宇宙的真實樣貌。唯有從無常出發,我們才能真正看見:「你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已經充滿意義。」
即使努力被摧毀,即使關係被切斷,即使友誼消失——那份願與光,早已在心中發芽。
我深深地體會到:
「唯有將希望轉為願力,將悲傷化作慈悲,才能從黑暗中開花,讓每一次失去都成為修行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