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只把手搖飲帶上國際舞台,還打造出一種「慶祝就買一杯,失落時也要買一杯」的日常儀式感。這股飲料熱潮讓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根據財政部資料,2024年底全台已有2.8萬間飲料店。你我走在街上,幾乎每條巷口就能看到手搖飲店的招牌。
消費現況:從小孩到長者,誰都跑不掉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台灣小學生中有91.7%、國中生94.8%、高中生90.9%每週至少喝一杯含糖飲料,成人19–64歲有74.7%,65歲以上長者也有40.5%,其中高達4成一週喝超過7杯。也就是說,只要你住在台灣,幾乎免疫都喝含糖飲料。全糖珍奶看似解憂,其實暗藏危機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糖攝取應低於48公克,但一杯700毫升全糖珍奶就含62克!一天一杯就超標,長期下來,代謝問題、不明原因疲憊、腰圍增大已不是個案。許多研究指出,過量攝取糖分與肥胖、三高、糖尿病甚至腎臟病與癌症風險有很強的關聯。而健保署也指出,腎病急/慢性及糖尿病、高血壓都位居健保支出前五名,其中三項與高糖飲食直接相關。
健保警訊:鈔票真的掏空了你我的口袋
從2016至2024年,台灣健保前五大支出項目中,糖尿病、腎臟疾病、高血壓占比驚人。這些都與高糖攝取息息相關。因為全民健保把這些開銷全民攤,「含糖飲料喝太多就是全民共同買單」的現實挑戰,也使得引入「糖稅」成為台灣當前急迫議題。
誰該管?自由市場 vs 政府介入
✖ 反對意見:干預個人自由?
反對者主張政府不應干涉消費者選擇,糖稅限制了市場自由。他們還提到:與其課稅,不如強化健康教育與飲料標示,讓人自覺減糖。
✔ 支持聲音:全民共負成本,政府有責任
交給北大財政學系林翠芳教授:由於含糖飲料造成的慢性病支出是全民共同買單,是典型「外部成本」,政府有合理理由引入課稅,讓消費者與產業企業承擔健康風險的代價。從憲法保障健康權、到聯合國的國際人權條約,都支持政府必須在公共利益上扮演強力角色。
世界在怎麼做?糖稅真的有用嗎?

從這些案例來看,糖稅不只是政策口號——它促使廠商改配方,也確實降低了含糖飲料銷售與人民糖攝取。不過,是否因此顯著改善糖尿病、肥胖等健康指標還需長期追蹤。
台灣該怎麼做?設計關鍵是…
- 明確課稅標準:根據含糖量分級課稅,而非單看容量或全糖標籤。
- 資金用途公開:將稅收投入健康抑糖教育、學校營養計畫及疾病預防,而非僅充公庫。
- 配套教育與標示強化:揮別小字在角落、店員才告訴你的糖標示,建立透明的飲食選擇。
- 社會公平思考:補貼低收入者,避免稅率變成另一種不平等負重。
- 與產業合作:協助小店改良糖配方,提供補助技術,避免業者因漲價失去顧客。
- 追蹤與調整:定期公布消費、健康數據,適時調整課稅級距、稅率與補助方向。
結論:糖稅是誰的選擇?
糖稅不是政府要搶你喝珍奶的樂趣,而是提醒大家「健康終究是要用心照料的長期課題」。它不是應急方案,而是預防慢性病爆發、減緩健保壓力的制度設計。珍奶的快樂能不能持久,跳脫單杯甜蜜眼前的誘惑,我們應該問自己,是否也準備好用制度力量,一起為全民健康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