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吃東西,從早餐的麵包、午餐的便當、下午茶的小零嘴,到深夜的速食解饞。但你有想過嗎?這些食物,其實可以被一個叫做 NOVA 系統 的分類方法,清楚分成四類——不是依照糖分、脂肪、蛋白質,而是依照加工的程度與目的。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但它正悄悄影響著世界各地的飲食政策,甚至改變了許多人選擇食物的方式。
NOVA 是什麼?不是營養表的另一種版本
NOVA 系統的全名是 NOVA 食品分類系統(NOVA Food Classification System),由巴西聖保羅大學的 Carlos Monteiro 教授團隊在 2009 年提出。它的核心思想是:比起熱量與營養素,更應該關注「這個食物經過了多少人工加工?」
這套分類不是在打分數,也不是幫你計算熱量,而是幫你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樣的加工,對我們的身體和健康,到底有沒有好處?
你吃的食物,屬於哪一類?——NOVA 四大分類解析
NOVA 系統把市面上的食物分成四類,從幾乎原型的天然食材,到那些你在家裡做不出來的「超加工食品」,下面我們一類一類來看。
第一類: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品
這是飲食中最純粹、最接近自然的一類。
像是:新鮮水果和蔬菜、原味堅果、牛奶、雞蛋、全穀類、冷凍豆類或原塊肉品。
這些食物可能只是被洗過、切過、冷凍、烘烤,基本上沒有改變它們的天然結構,也不添加任何人工成分。
👉 簡單判斷法:這些東西,你的阿嬤也認得出來是食物。
第二類:加工烹飪原料
這一類不是直接吃的,而是用來「做菜」的原料。
像是:植物油、奶油、鹽、糖、醬油、醋、蜂蜜等等。
這些原料通常從第一類食物提煉而來,在家裡做菜很常見,但它們不應該單獨當主食吃(比如直接吃一匙糖...)
第三類:加工食品
這類食物是用第一類 + 第二類組合出來的,但加工程度還算簡單。
像是:原味起司、無糖優格、罐頭豆類、煙燻魚、無加糖與油脂的全麥麵包。
通常是為了保存或風味,但裡面的成分還算清楚、可辨認。
👉 一個小技巧:這類食品的成分表不會太長,你看得懂裡面每一個東西。
第四類: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這就是 NOVA 系統最想提醒大家要小心的那一類。
這些食品經過了多層工業處理,加入各種添加物(像是調味劑、防腐劑、乳化劑),甚至含有在家庭廚房不會出現的原料,例如:高果糖糖漿、氫化油、人工香精、重組蛋白等等。
常見的例子包括:汽水、糖果、加工肉品(香腸、火腿)、即食泡麵、冷凍便當、植物奶、素肉、早餐穀片。
看起來超方便又好吃,但加工手法也超複雜。
那 NOVA 系統到底有什麼用?
其實,這個系統已經被不少國家的官方飲食指南採用,例如:巴西、墨西哥、以色列、加拿大 都建議民眾「避免或限制攝取超加工食品」,而且倡導回到更自然的飲食方式。
不只是為了避免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更是因為,我們越吃超加工食品,越難以掌控我們真正吃進了什麼。
但這樣分,有沒有太嚴苛?
當然也有一些爭議。
有人質疑:「如果一款加味優格或是全麥吐司,雖然被歸類為超加工食品,但它不是也提供蛋白質、纖維、益生菌嗎?」
這其實是個關鍵問題。NOVA 不評分營養含量,只看加工程度,有些「健康形象」的食品,也可能被打入超加工的行列。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呢?
NOVA 是一把放大鏡,不是裁判錘
NOVA 並不是要你從此拒絕一切便利食品,而是讓你學會辨識、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
與其說它是個「評分工具」,不如說是個「提醒系統」。
提醒我們:吃得自然一點、原型一點,總是比較健康。
簡單記住這三個實用小建議:
- 看成分表:如果裡面寫了一堆你在家從沒用過的化學名稱,八成是超加工。
- 多選原型食物:一根香蕉 > 香蕉口味能量棒。
- 加工不是原罪,但少一點總是好:能自己煮,就盡量不要靠微波食品度日。
讓我們重新想像「方便」的代價
NOVA 分類不是要讓你恐懼食物,而是幫我們在琳瑯滿目的選擇中,找到一點清楚的方向。下次逛超市,不妨用 NOVA 的視角,挑選更貼近自然、營養不複雜的食物,也許你會發現:所謂的健康,其實就藏在最簡單的食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