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代,低脂飲食運動席捲全球,一度被視為對抗心臟病與肥胖的終極解方。但數十年後回頭檢視,這場運動不僅未能達成健康目標,反而引發了更多代謝疾病與營養混亂的問題。這場歷史性的錯誤,為我們理解現代食品政策與超加工食品管制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一、低脂飲食的政策起源:科學假說如何被政治推行?
1977 年,美國參議員麥高文(George McGovern)主導的營養指導方針報告,正式將「飽和脂肪會導致心臟病」的假說上升為國家政策。這份報告參考了1950 年代由安塞爾·凱斯(Ancel Keys)提出的「七國研究」,該研究初步發現飽和脂肪與心臟病有關聯,但方法學與數據選擇飽受爭議。
儘管後續臨床研究(如 Framingham 心臟研究)發現:降低脂肪攝取雖然會讓膽固醇下降,卻無法有效減少心臟病發作率或延長壽命,政策推動者仍選擇忽略這些反對證據。2008 年,聯合國報告明確指出:「沒有確切證據支持低脂飲食能改善健康。」然而,在 1980 年代,這場政治主導的營養運動已全面展開。
二、低脂政策如何引爆公共健康危機?
食品業如何配合政策走偏?
為配合政策,食品業大量推出「低脂」產品,卻用高糖與精製碳水來填補風味。最終導致飲食中糖分與總熱量暴增。下列表格總結了當時的連鎖反應:

舉例來說,婦女健康倡議(WHI)研究追蹤8萬名女性長達8年,結果顯示低脂飲食對心臟病、乳癌或死亡率無顯著幫助。
三、三大結構性錯誤,讓低脂運動淪為災難
錯誤一:忽略脂肪的多樣性與功能
政策將「脂肪」一概而論,卻忽視反式脂肪、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的本質差異。事實上,像特級初榨橄欖油、堅果等富含不飽和脂肪的食物,早已被證實對心血管健康有益。
錯誤二:營養素簡化主義導致錯配替代
將脂肪妖魔化後,以為「減少脂肪就健康」,卻導致精製糖與代糖產品氾濫。這些替代品引發胰島素波動、破壞腸道菌群、刺激脂肪堆積,加速代謝疾病的發展。
錯誤三:政策與產業聯手扭曲市場
食品產業積極配合推出「低脂高糖」商品,並透過廣告強化「低脂=健康」印象。許多反對科學聲音遭壓制,如哈佛脂質研究組曾因質疑政策遭邊緣化。這種產業影響力與政策失衡,讓民眾難以接觸到真正正確的營養資訊。
四、低脂迷思的歷史教訓與現代啟示
教訓一:不要單一化營養素的責任
低脂飲食失敗說明:不能只針對某個營養素進行政策干預。過去針對脂肪,現在若僅針對糖或鹽,也將重蹈覆轍。應以整體飲食結構為核心,如地中海飲食、全食物為主的飲食模式,才能真正促進健康。
教訓二:警惕食品加工的隱形影響
低脂運動直接刺激了超加工食品(UPF)的擴張——這些產品雖然標榜「低脂」、「低糖」,卻富含人工添加物、乳化劑與調味劑。現代研究已明確指出,UPF攝取與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有顯著關聯。
教訓三:科學必須與政策劃清界線
麥高文委員會將未經驗證的假設政治化,製造了全球性公共健康災難。當今政策如要推動 UPF 管控、前包裝警示標籤等,也必須由獨立科學家主導,避免政策再度被利益團體綁架。
五、歷史正在改寫:2025 年的政策轉折
2025 年,美國 FDA 宣布禁用「低脂=健康」的食品宣傳語,並要求含人工甜味劑的食品標示「可能促進脂肪儲存」。這標誌著政策重回科學理性,逐步轉向食品整體加工與基質的風險評估。
當代營養學也已進化,從「低脂低糖」指標,轉為結合「NOVA 加工指數」與「食品營養密度」雙重標準,從整體系統角度評估食品健康性。
結論:低脂飲食運動是照妖鏡,更是警鐘
1980 年代的低脂飲食運動,是公共政策錯誤如何擴散並影響全球飲食環境的活教材。當我們今天面對超加工食品與慢性病蔓延問題,必須警惕不要再走向另一場「營養簡化主義」的迷途。
要避免歷史重演,必須:
- 堅守科學自主與動態修正機制
- 聚焦整體飲食與食品加工評估
- 避免產業利益凌駕於公共健康
唯有這樣,未來的食品政策才不會再以「健康」之名,行「傷害」之實。